格拉斯哥大学硕士,授课时长超6000小时,渊学通竞赛教练,擅长物理、数学教学,所带学生A/A*率高。01如何守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当谈及“学生身上*可贵的品质”时,Thomas Yang不假思索地答道:是好奇心。在他的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讨论不会局限在课本当中,Thomas Yang甚至每天都会期盼学生来问他“超纲题”。这样的期盼大概来源于他在学生时代的小遗憾,“高中时老师讲重力加速度时,我就思考过,到底什么样的曲线能够更快落地呢?但我的物理老师只告诉了我五个字:考试不会考。”后来Thomas Yang成为了一名老师,从那一刻起,他便决心要守护每一个孩子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比如之前讲重力加速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问出了当年我向老师提出的那个问题。”Thomas Yang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甚至是雀跃的,“我跟学生说,这可是牛顿都没有做出*优解的好问题,下一秒我发现,他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几个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听到Thomas Yang的感叹,也纷纷凑了上来,兴致勃勃地等着他为大家“揭开谜底”,他便聚精会神地讲起了物理学家们的故事和研究成果。02好奇心与思考力的碰撞“我很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兴致勃勃去跟老师讨论却没有任何正向反馈时的那种失落。”他抿抿嘴唇,顿了顿,“也许就是没了好奇心、没了兴趣的沮丧感吧。”“有点儿意思”是Thomas Yang的口头禅。在他的课堂上,兴趣和好奇心一定是第*位的。如果孩子的眼里没有光,他甚至会觉得比较失败。正是这样的自我要求,他会在备课时积累很多科普视频、生活小故事以便在课堂上使用;他也会分层整理不同梯度的题目,用“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2岁接触数学,4岁会做乘法,石家庄市中考,全国数学&物理高中联赛省二等奖。Thomas Yang在外人眼里一直都是“别人家孩子”。可是这个别人家孩子在谈及数理时,只给出了两个字“纯粹”。
(《石家庄日报》当年报道杨嘉琪)“理科的学习,可以让人变得纯粹,因为它是宇宙中*讲道理的事情,是非对错皆有定数。我们计较的永远是事实本身,而非人为做出的改变,它保留了世界之初始那种空白的状态。”这种对“纯粹真理”的追求激发了他在竞赛难题上的“斗志”。“内是模仿,竞赛是创新。”Thomas Yang一针见血地回答了竞赛和教学的差别,“学科学习通过模仿,甚至可以做到全对,但是竞赛不是,竞赛需要思维发散,巧用知识进行创新,才能把题目做出来。”曾经,在一堂研究物体运动的物理碗冲刺习题课上,他和同学们一共研究出了9种解法,并且还和学生一起学生逐一梳理答题思路,探讨出答题*优解。
( 杨老师上课照片)“竞赛的魅力就在于此吧。能够让你的思维更缜密,更结构化,成为更具有思考力的人。”03普通人的“一点伟大”300年前,对于“什么样的曲线能够更快落地”的问题,大物理学家牛顿并没有做出*优解,而二三十年后数学家欧拉却提出了更为全面而集大成的解题方法。
从发展角度来看,知识和方法总是因为好奇心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和迭代。而对于Thomas Yang来说,教书的意义也在于此:把知识传承下去,让方法推陈出新。未来,自己的学生也有机会成为科学家或伟人,这就是作为普通人的“一点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