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月前世界政坛*火的事, 莫过于英国迎来了一位印度籍首相。 这位80后的印裔小哥苏纳克, 有着一份超级高配的履历。他就读于牛津著名的PPE专业, 毕业后在华尔街打下了不菲的身家。 还娶了印度顶级富豪的女儿为妻。 夫妻二人现在已经拥有 7.3亿英镑的巨额财富。
图源自网络 很多留学生看过新闻后都在感慨, 欧美精英圈的印度人真是越来越多了。 在欧美的职场中, 他们总体不如华人*好,技术好,却总能在大公司里获得一席之地。 比如在科技之都硅谷, 印度裔只占总人口的6%, 但各大科技公司却有 7%的CEO都是印度人。 由印度人担任高管的人数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图源自网络 而现在,他们不仅占领了硅谷、占领了华尔街、甚至还进入了政坛...就连拜登在一次会议上也忍不住调侃道: “印度籍美国人,已经在接管美国了!” 印度人在海外为什么如此吃香?他们的竞争力体现在哪?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发人深省的“印度优势”。
社牛的印度学生, 在课堂上更出众? 在国外留学时,你会发现身边的印度学生, 基本都有“社牛属性”。 “社牛”
“社牛”指的是那些在社交上特别的牛的人。 这些社牛的印度学生个性外向,自来熟到和谁都能说上话, 平时还特别喜欢和教授套近乎。 中印学生对比 比如一位前伯克利的华裔教授,就曾说过他对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对比观察。 他曾教授过3个学期的MBA课程。由于学生基本都是在硅谷上班的中印工程师,他也因此获得了一手调研素材。 印度学生 在上课时,他发现自己提问时举手的基本都是印度人。 等他下课后,印度学生还会殷勤的找他聊天,甚至自来熟地让他介绍工作。 而且每次交作业交论文时,印度学生不管完成的怎么样, 都会把封皮包装的很美观。 等写到自我介绍时, 他们也会把自己美美的吹嘘一通。
图源自网络 到了学期结束后, 印度学生还会花式吹捧教授,给他的evaluation打高分, 并要求加linkedin常联系。 虽然教授发现每次出考试*时,考的好的都是中国人,但还是不得不佩服印度人这套“人情练达”的操作。 中国学生 而教授再反观中国学生,发现他们虽然学习刻苦, 考试能拿到高分,但总像老黄牛一样闷闷不语。 不是在学习,就是自己玩手机看电脑。根本找不到什么记忆点。 教授觉得,只从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上来看,就能了解为什么是印度人在硅谷冒头了。 文化的影响 在海外,印度人的社交优势非常强。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英语口语更好, 也是因为有着文化性的影响。 印度人有着强烈的大家庭观念, 家族里的人丁特别兴旺。因此印度孩子 从小就需要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甚至还早早学会了“社会上那一套”。
图源自网络 而中国留学生们,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 从小乖乖学习努力拿分,根本不懂印度同学的那些“弯弯绕”。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到了职场里,*略差一筹的印度学生更容易实现弯道超车吧。
辩论的印度 能说也是一种实力 印度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言善辩。 哈佛大学的张博庚教授在执教期间发现, 印度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张博庚认为
这是因为印度教育中特别强调对表达和辩论能力的培养。 印度人从小就会接受思辨方面的培训,学校里的老师也会组织学生们进行辩论。当印度学生聚在一起时, 他们也经常会“为了讨论而讨论,不惜时间和精力。” 《辩论的印度:印度的历史、文化及一致性》, 来阐明这种现象。 这本书中提到,对于辩论的热爱和保持异议传统,深深根治于印度文化中。 宗教大国 追本溯源后,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印度是个宗教大国。在古印度,各种佛学流派曾经百家争鸣。 僧人们*常做的事,就是为自己的观点发起辩护。 佛学中有一门叫做因明学的学问,就是用于指导僧人 如何与人辩经、辩论义理。 这和我们今天的辩论学也非常的相似。
图源自网络 “靠嘴升迁”职场路 因为善辩论、说服力强, 印度人在职场中也有了一条“靠嘴升迁的投机路线”。 某位在硅谷工作的华人在网上吐槽: 他的印度同事们普遍没有华人同事技术好,但升迁的却更快。除了公司的印度人爱抱团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太会说了! 就比如大家同做一个项目,明明活都是华人干的,到了报告的时候, 印度人却会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抢着向boss汇报进展. 因为他们条理清晰,说服力很强, 在大boss眼里, 印度人就成了主导这个项目的重点人物。 真的是太气人了。
图源自网络 语言与思辨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soft skiil。 许多硅谷印度人在技术上一般,但却赢在了 能说会道、善于营销自己 的软实力上。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印度优势”。
金字塔型教育 卷出来的都是精英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它的基础教育并不乐观。到目前为止, 印度的文盲率仍然超过50%,半文盲率也要超过35%。 然而相比于基础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又是特别发达的。印度现行的教育体质中也特别重视精英化教育。 比如
网上有个很出名的段子,说的就是印度拥有世界上最难进的理工学院IIT(印度理工学院), 只有考不上IIT的印度学生,才会去考MIT。 因为这种金字塔型的教育特点,所有印度学生都将读书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 因此印度学生各个都是人中卷王。 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人,大 概也对片中普通印度学生那种压抑窒息的学习观印象深刻。
图源自网络 印度学生的两种读书路线 而如此化的教育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卷出来的印度学生各个都是精英,同时他们也很早就对学业有着清晰的规划。 印度*拔尖的那波学生,一般有着两种读书路线。
第*种路线 走第*种路线的印度学生,会留在国内读*的院校。 在研究生时期出国进修,读海外学校,毕业后就留在国外进大企业工作,谋求一个收入可观的岗位。
第二种路线 走第二种路线的印度学生,走的是国际生路线。 他们早早就出国求学,接受着*纯正的西式精英教育, 毕业后顺利成章的成为国外的精英阶层。 比如英国新首相苏纳克,他们家很早就移民英国, 苏纳克读的是英国私校温彻斯特公学,大学进的也是牛津、斯坦福这种顶级学校。 重视“学历竞争力” 除了对升学路线的规划外, 印度学生对“学历竞争力”的重视也延伸到了更多纬度。 比如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曾经讲过一个趣闻。他发现每次来他这面试的印度学生,都会出示两个证书 。一个是他们的专业学位证书,另一个则是MBA证书。
图源自网络 而MBA并不是他们所学的专业。后来陈教授发现,这并不是个例。 基本每个印度学生都会在专业之外,再去考一个MBA。 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历竞争力”,也为他们在职场上获取高管职位打下了基础。
图源自网络 从这里可以看出,印度人一直在非常有计划的为自己创造优势。这种 “计之深,谋之远 ”的特点,也帮助他们在欧美国家稳稳的立足。 所以综合来看,印度精英能在欧美脱颖而出, 既是因为他们拥有各种soft skiil、独特的社交优势,也是因为他们在教育上谋划的极其深远。 而教育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向上基石”,如果你想走的更远,那么一定记住它的重要性。
师资与学术相结合 中美方无缝紧密衔接 筑梦世界学校 了解更多学校申请密码 获取量身定制申请策略 速戳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一对一咨询~
上海 新藤汇 ⬆️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