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世界各地的教育学者都想知道一个答案, 为何芬兰、中国香港及中国上海的学生,在国际评估能力测试中,总是? 纪录片的一开始,就分别展现了来自香港、芬兰、上海三个地方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分别过着怎样不一样的学习生活。 上海小学生的一天 三地教育的区别,从比较孩子们的一天开始。 10岁的上海小四学生思毅 ,在晨读结束、做完广播操之后,她将于8:40迎来第*堂英文课。
上海的小学生,一天八堂课,12:30是午饭时间。午饭过后就是午休时间, 老师会在教室里工作,这期间的会有时间做会儿功课,还要按时交给老师进行批改。 做作业的氛围也是非常有意思,老师会不断提醒大家的进度:“第*梯度已经交了,第二梯度也马上要结束了...”显然,大家都不愿意落下进度。
16:30放学,思毅会跟着外祖母回家,到家时间是16:51, 第*件事就是做作业。
她今天的作业:语文复习第三课、背三个小节、预习古诗;数学有第四册八九页。 今天的作业总共花了她一个多小时。 此时,思毅妈妈还在加班。结束作业之后,顾不上休息的思毅又开始 练习钢琴,只因妈妈很早嘱咐过,学钢琴对未来的升学也许有帮助。
晚上八点,下班回家的妈妈,开始检查思毅的功课,向女儿指出功课的不足之处。九点前还会完成预习,并准备开始洗漱睡觉。
香港小学生的一天 9岁香港小学四年级学生俊浩的一天,是从六点半起床开始。
16:30放学,在一整天学校生活过后,俊浩的行程是到补习班做功课。完成数学功课、英文功课、中文功课,还有老师布置的习题, 对于这些,俊浩统统来者不拒。
而被问到平时的功课是否比今天多?俊浩的答复是,平时有七至十多份,今天四份。 从补习社回到家中,妈妈与他有协议,在补习社完成做功课和温习后,他可以在家里想做什么都可以。 到家的俊浩是一天中难得的放松时间,看电视时,妈妈会给他端来一碗好吃的。
纪录片里,俊浩的妈妈无奈地说,俊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七点才回到家,足 足十二个小时,实在是太长了。 而当俊浩被问到如果可以让自己自由安排一天,他想做什么,俊浩的回答如下:
有一项国际调查发现,香港小四学生每天做功课的时间,在全球四十多个受访……高。
纪录片显示,香港学生的PISA*一向名列前茅,但代价是功课多。 芬兰小学生的一天 地球的另一半,11岁的芬兰小四学生Kaius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他对采访者说,一年级就开始自己上学,上学有时很开心,有些课堂很有趣,因为学习的方法很有趣。
早上,他和父母一起吃早餐。 到学校后,09:30是小息时间,即使芬兰这天气温只有零下三度, kaius也可以尽情玩他喜欢的运动。 芬兰人认为,只有足够休息,自由活动,才能好好吸收知识。
一直到上午十点,Kaius才上一节数学课。 课堂形式也是相当轻松活泼,孩子四面相对而坐,有的孩子甚至坐在瑜伽球上上课。 据芬兰老师说,让孩子们坐在瑜伽球上,也是锻炼注意力的一种方式。
纪录片里,大家可以看到,在芬兰小学低年级阶段,老师不会急于直接传输知识,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鼓励孩子探索世界、产生学习兴趣。
到了小学高年级,老师们依然采用游戏的方式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芬兰老师说,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芬兰每个学校的目标。 芬兰人认为,只有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孩子们才能学会自主思考,主动提问,主导学习进度,从而让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毕竟学习是一生的事。
Kaius下午的第一节 课也是最后一节课,是12:30的芬兰文。 老师要求同学们一起设计一个报纸专栏。
到了14:30就放学了,回到家后的Kaius,第一时间跟同学打游戏机,打了足足两个钟头。
一直到晚饭前的半小时,Kaius才在爸爸的陪同下开始做作业。
而在一家人吃完晚餐后,是Kaius一家的游戏时间。 Kaius的爸爸妈妈说,玩游戏不光是玩,孩子可以锻炼手脑,玩游戏还能培养家人间的感情。 “我觉得很好,我们人生中都会遇到挫折。我觉得Kaius现在不论输赢,都能好好应对。玩游戏是有帮助的。——Kaius爸爸”
差不多到了晚上八点半,Kaius就要准备睡觉了。 Kaius妈妈会雷打不动地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他晚上9点前基本上就能睡着。 相对于国内的小学生,芬兰的小学生简直太轻松了。 芬兰学校功课少、无考试。芬兰老师甚至认为,测试和考试只会给小朋友压力,妨碍学习。
三地小学生做对方的作业 结果会怎么样? 在把数学、英语作业经过翻译后,发到思毅、俊浩和Kaius手上,请他们分别做对方的作业,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香港的俊浩 在妈妈的陪同下,不到半小时便做完了芬兰的数学作业。
上海的思毅 ,大约十分钟就做完了芬兰的英语题。 芬兰数学,在做到图形题时遇到一点困难,最后用了二十三分钟也做完。
之后换过来,分别让香港学生俊浩和芬兰学生Kaius来做上海的数学功课。 俊浩一开始在做上海数学功课时做得很顺利,但越到后面越难。做到最后,开始变得烦躁,坦言说,“上海难。”
而 芬兰学生Kaius却要比俊浩更抓狂 ,在做上海数学功课时,Kaius一直写写擦擦,开始变得烦躁,不停地表示,“我完全不明白”。 最后用了五十分钟终于做完。
这还没结束,Kaius和上海的思毅分别尝试香港的数学和英文功课。Kaius在做了一个半小时后开始有点不耐烦。 他说: “我不明白,这个练习很长,我要在这里写些什么?”
她说,这份数学作业,只相当于上海小学三年级的题目。
相比数学,香港的英文功课就要难得多。 思毅最后用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都做不完。 与自己*匹配的教育模式 才有可能走得最长远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受颇深。整部纪录片不偏不倚,没有批判,却在客观的三地对比中有着深深的反思。 作为闻名全世界的芬兰教育,97%的学生均入读公立学校,学校之间差异很少,没有学校的观念,不会分精英班,也不会排名次,没有升中压力。 他们不鼓励竞争,认为学校的责任是帮学生发掘自己的专长和兴趣。 老师*大的希望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让孩子一起参与课题设计,想要知道他们喜欢做什么。
也因为这样的环境,芬兰学校不鼓励竞争,纪录片中校长接受采访时说,“每个孩子都有擅长的领域,会在那个领域发挥*大的潜力。学校存在的*大意义,就是帮学生找到自己的路。”
这部纪录片还特别跟拍研究了下上海的教育模式和体系。从小到大,国内小朋友们或爸爸妈妈们,提到上学马上想到的是竞争。我们华人族群似乎有着这样一种天然动力——我们的社会是“淘汰机制”,为了不被淘汰,所以要发奋努力。 所以,家长对孩子学业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就算是上海从2000年开始推行“减负增能”,试着引入更多西方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孩子个人潜能之时,也还是遇到了不少来自家长忧虑与反对的声音。 有的家长觉得突然课变少了,没有了作业,反而心里发虚,于是自己给孩子“找两张卷子做做”。
也有像香港的课后补习班一样,等孩子一放学,就送他们去补习的。
很明显,对于人口基数大、竞争压力大的国家来说,“快乐教育”终究敌不过高考的压力,升学及其引发的焦虑还是始终萦绕在心头。
就像纪录片中,面对“各自有什么梦想?”这个问题时,三个在不同教育体制长大的孩子各自有不同的回答一样: 芬兰的Kaius 说:做作家应该蛮有趣,因为我看很多书,所以我想写自己的书。
思毅的回答,简单、直接、接地气,却让人无可反驳。 这就是两国教育环境的差异,但看清差异并不是为了两国教育体系的不同而忿忿不平、充满怨言;反而,正是因为看清了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认清现状,才更要努力在这个大环境下,为孩子选择和指引符合他们发展的学习之路。 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为人父母我们不能,也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做赌博。 就如纪录片中说的那样,“那些禁锢于自己陈旧、封闭的赛道上的人,只会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