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唯学教育老师直接接听

400-029-09** 400-029-0997 转 140672
查看完整号码
扫码拨号
微信扫码拨号

语文 | 2023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研讨会精神

作者:唯学补习 来源:唯学补习 2023/3/22 16:17:32

会议概况 一、 由宝鸡市教研室高继堂老师以“陕西省初中学业水...

会议概况 一、 由宝鸡市教研室高继堂老师以“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评析及阅卷反馈”为主题,对2022年陕西语文中考试题进行评析。 二、 西安交大附中的康靖老师阐述了自己对“ ’ 教学考一致性 ’ 理念下初中语文学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思考 ” 。 三、 西工大附中的张尧老师做了关于“综能力,合素养,写生活,作心声——谈中考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的备考的讲座。 四、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薛翰铭老师做了关于“以 ‘ 标 ’ 为 本 ,以 ‘ 本 ’ 为本——2023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命题改革展望”的讲座 。 会议精神 2022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评析及阅卷反馈 ——宝鸡市研究室高继堂 一、考试性质和定位 (一) 国家教育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毕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发挥考试引导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减负提质,提高育人水平。 (二)考试定位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属于“两考合一”,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学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学校招录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要侧重“合格性”,兼顾“等级性”。 (三)命题原则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命题依据,严格学业标准,坚持以学定考,以考促教,落实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形成育人合力。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2.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公平。 3.坚持重点考查初中阶段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 4.坚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学以致用,减少机械记忆和客观性试题比例。 5.坚持引导语文教育,促进课堂教学向素养型转变,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二、试题结构和特点 (一)试题结构 2022年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采用 一卷制。全卷满分为 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长度为16k , 8 页。由“ 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 ”“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 作文”四部分组成。 试题总数比 2021 年减少两道,共 21 道。 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默写、简答、翻译、 写作等。整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左右,易、较易、较难、难四类试题的分值比约为4:3:2:1。 在注重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的同时,兼顾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情境性。 (二)试题特点 1.主题统领,以测评构念设计命题蓝图。 ( 1 )搜集精选命题素材,搭建试题框架。 如 2022年我省语文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命制以“三秦文化,陕西成就”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陕西地域文化,了解三秦大地上涌现的古今优秀人物和陕西智慧,通过鲜活生动的试题素材,建立起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 (2)制定试题命制多维细目表。 2.育人为先,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 。 2022年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育人元素,把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试题命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1 )在革命文化教育方面 ,2022年文学文本阅读第2节材料,以张思德同志革命事迹为依托,追问人生的意义,彰显“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延安精神。第1节材料,借壶口瀑布壮 观 的自然景观,思考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伟大精神。第3节材料以 大唐玄奘舍身求法史实为依托,挖掘坚定理想信念、排除艰难险阻,行稳致远的新意蕴。 ( 2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方面 ,2020年、2022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先后选取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中国空间站和神舟十二号、十三号飞船出征太空等材料,突显我国 社会主义背景下航天科技世界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 3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等材料注重弘扬古代杰出人物奋斗、奉献、崇高的 的思想情怀。如2020年 文言文 阅读选取“郑和下西洋”,2021年选取《周亚 夫 军细柳》和“岳飞传”,2022年选取《岳阳楼记》和《喜雨亭记》 ; 诗歌鉴赏2020年选取《 关雎 》,2021年 为 《木兰诗》,2022年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考查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代诗文作品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 4 )写作方面 ,2020年命题作文《合唱》 , 契合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大背景,倡导学会合作,团结奋进,共克难关,可谓恰逢其时。2021年《这,是我的节奏》,要求学生抒写自己独有的内心感悟和独特的成长历程,关注学生成长,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个性化发展。2022年为半命题作文,即 “挺管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反思成长经验。 3.以本为纲,发挥统领教学和评价的主导作用。 “本”一方面指的是课程标准,一方面指的是教材。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整卷涉及到的知识点、能力点均出自课标;试题许多素材选自统编教材,不断强化课标、教材在学校教学、考试评价中的主导地位。 4.运用为上,突出语文关键能力查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以运用为上。运用属于技能操作,涉及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要在做中学。 初中语文关键能力主要有三个: 阅读能力(信息提取与加工)和写作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 。另一个就是 思维能力 。 5. 稳中求变,助推语文教学减负提质。 语文试题和其他试题一样,遵循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相对而言。不变:是稳定,不是固化。变:是渐变,软着陆,不是突变。 (1)控制试题文字量,适度调整阅读量。 (2)合理控制答题量。 (3)减少了试题总数量。由往年23个小题减少为21个小题:将原来积累和运用部分的第3小题选词填空和第5小题语段阅读合二为一,将原来非连续文本阅读的4个小题减少为3个小题,去掉了一个选择题。 三、答卷分析和建议 (一)统计数据分析 根据全省数据,实测难度较大的试题有:第5题(0.46)、第11题(0.41)、第13题(0.29)、第15题(0.44)、第16题(0.33)、第17题(0.47)、第18题(0.43)、第19题(0.46)。15~19题,为古诗文阅读,占比较大。 (二)答卷分析(以难度较大的试题为例) 第4题 1. 试题特点 :依据选文片段,采用 圈点批注 的阅读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真实性的考查,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解读,也对名著阅读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2. 突出问题 :部分学生点评概念化;写得多。 3. 教学建议 : 训练圈点勾画的点评阅读方法 ,三言两语,不啰嗦。引导学生坚持阅读。 第5题 1. 课标要求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2. 试题特点 : 选材为议论性语段,“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第(1)题要求“提取宾语”, 考查学生辨析句子成分的能力 ; 第(2)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第(3)题在具体语境中选择语句,注重对句子逻辑关系的考查。 3. 突出问题 :单句成分、句子结构知识欠缺,导致宾语提取错误。根据宝鸡市试题难度曲线图看, 第5 (1)实测难度0.26,难度过大,失分集中在95分以下。 4. 教学建议 : 短语结构学习从成语入手 ; 单句成分学习从说明性文本入手 ; 复句类型学习从议论性文本入手。 词的分类知识,要注意和英语语法知识的区别。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学好了,文言文阅读翻译中词义推断、词类活用就能学好。 第6题 1. 试题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陕西文化名人,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内在精神。试题设计四个板块,以开展调查活动的真实过程为序,环环相扣,探究人物精神,表达个体追求,传承精神品格。 2. 课标要求 : 综合性学习(3)-----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3. 突出问题 :6(1)题没有理解“调查方式”和“调查任务”之间的横向关联。不懂调查活动的基本流程。失分集中在第二空。 4. 教学建议 :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一定的调查、访问、研学等 跨学科学习 。 第7题 1. 试题分析 : 第7题考查在两个材料中提取信息、整合概括的综合能力。 2. 难度 : 第①点整合与概括“陕西智慧”为两火箭一卫星提供的动力支持;第②点提炼概括“陕西智慧”为“西电一号”卫星所做的“助力”,包含“打造”“运营” 两个进程。采用分层赋分方式,答对1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四点得5分。据宝鸡市统计,实测难度0.45。 3. 突出问题 :信息提取有误,总结概括不足。或照抄原文。 4. 教学建议 : 多关注科普、政论等实用性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避开文中专业性名词概念, 重点读懂其中的基本原理、主要观点,理清论述层次和思维方法。“句群”。 第10题 1. 试题特 点 :从品味重要语句的含意入手,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把握文意、体味推敲句子意义的能力。 2. 试题分析 : 老者所说的“美丽的风景”和”*美的风景”,即第四段后两句话。反复阅读,不难明白, “美丽的风景”实指的是黄河壶口瀑布,“*美的风景”虛指黄河象征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3. 突出问题 :对文学文本中实写和虚写,眼前景和心中情的理解不到位。抓不住关键语句。 4. 教学建议 : 解决好学与思的问题,举一反三 。由一到三(具体丰富),由三到一(概括提炼)。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茅盾《白杨礼赞》。实与虚、景与情、正与反、有与无、阴与阳等,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哲学的学习了解。 第11题 1. 试题特点 :学生要在通读全文、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和特点,考查筛选、提取相关信息及分析概括能力。 2. 突出问题 :不能区分内容和作用的关系;整体理解文本的能力不足;大量抄原文。据宝鸡市统计数据,实测难度0.61,失分主要集中在70——80分以下。 第12题 试题特点 :考查学生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揣摩复杂语句中词语的深层含意的能力。试题设问和题干表述方式来源于教材。 第13题 1. 课标指向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 试题特点 :从把握重要词语的寓意设题,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其中第二个小问题涉及文本蕴藏的个人、国家、民族三方面的深层含义,要求学生着眼全局,立足全文,作系统、全面的思考和解答,考查难度较高。根据宝鸡市统计数据,实测难度0.43,失分集中在80——90分以下。此题增加区分度。“非此,而不能远行”一句含义丰富,试题开放性较大,结构较复杂。分层赋分。 3. 突出问题 :指示代词与先行词的关系。通常向前找,短距离。“但此”一词处在全文末尾一句,故向倒数第二段找即可;“远行”内涵丰富,不能把三篇短文关联思考,理解不完整,丢分严重。 第14题 1. 试题特点 : 本题创设情境,开放式设问。要求学生聚集“精神的力量”,联系、把握相关课文的内容主旨,寻找其精神内涵的共同点作答。一是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很强,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对文本多角度解读。二是将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顾连起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三是对教材思想内涵、人文价值的考查,体现育人功能。 2. 突出问题 : 对“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推荐篇目不合要求;对推荐篇目蕴含的精神概括不准确,不具体;有推荐无说明。 3. 教学建议 : ①以课内阅读为载体,切实用好教材。 尤其对重点篇目的梳理——文章主旨、行文思路、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对文章由感性到理性、阅读到写作、语言到思维,做全面梳理和提升;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理解概括、分析探究、鉴赏评价等语言运用能力。 ②不要以教师过多的、细碎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自主感悟和独立阅读。③关于情境知识学习。 第18题 1. 课标指向 :“分析概括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 迪” 。 2. 试题特点 :比较阅读题,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以及同中求异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比范仲淹、苏轼 不同的“忧乐观”,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 突出问题 : 根据宝鸡市统计数据,实测难度0.25,失分集中在90分以下段。不少学生找不出两者忧乐观的差 异,或感觉得到不同,但概括不出来。 4. 教学建议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除了背诵外,要熟读,基本的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知识点的学习积累, 要 放在具体语境内进行 ;学习必要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以此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养成抓主干、看位置、定词性、推含义的能力。 第19题 1. 课标指向 :“诵读古代诗词”“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 试题特点 : 炼字题。以“换字”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诗中“望”的好处。属课内知识迁移。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体味、分析、鉴赏能力。全省难度系数为0.46。宝鸡市实测难度O.62。 第20题 1. 课标指向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根据表达需要”“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试题特点 :理解应用表达题,创设具体情境。这两道题总体难度不大,答卷情况较好。 3. 教学 建议 :不要把古代诗歌学习鉴赏当作文言文翻译来教;要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诵读、品味和联想、想象等基础的学习能力。 写作 1. 课标指向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作评价要 …… 综合考查学生作文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与态度的评价”。 2. 试题特点 :“ _____, 创设了生活实践情境,引导学生思维过程 。“总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带来令人欣喜的改变” 。 3. 试题分析 : 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从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 ②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示性话语,大凡能叫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内心安详,带来改变和欣喜的小窍门、金点子、好主意都可以写,只要管用、实用、有效就行。 ③引导学生反思成长经验,品味生活乐趣。 解决问题,需要一个从学习认知层面到生活实践层面提升的过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积累经验,坚持反思。 4. 突出问题 :① 审题立意有误。所写内容和题目关系不大,生搬硬套。“挺”的程度不足,“管用”的启示和收获空洞。 ② 补题不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充好题目,“ _____, 挺管用”,横线上补充的是名词、代词或动宾短语,但是部分学生补充太随意,如《都挺管用》《真的挺管用》《原来挺管用》。 ③价值观出现偏差。《撒娇挺管用》《欺骗挺管用》,有的写兄弟合作偷窃中形成的所谓友谊,有的写校园欺凌,有的写叛逆期伤害父母,有的写抄袭作业的好处等等。 5. 教学建议 : ① 关注学生个体。 关注学生兴趣爱好、成长与生活、个人独特体验和人生感悟,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解决好作文有话可说的问题。体验→思考→表达。脱离感受和事实,任何生命都会枯萎 ! ② 做好审题指导。 解决好能依据要求写作的问题。 ③坚持限时作文 。培养快速构思、快速写作、作文完整首尾齐全的问题。提高考场写作效能。 四、两个关注的问题 (一)新旧课标衔接的问题 2022版新课标已颁布,2011 版课标还在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的许多方面要求,依据新课标,甚至超前。考试评价工作要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要求。解决矛盾的办法是软着陆,渐进式平稳过渡。 (二)阅读教学的问题 “教学考一致性”理念下 初中语文学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思考 ——交大附中兴庆校区 康靖 “教学考一致性” 理念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2022年全国中考命题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准确把握提高命题质量的关健”提出如下意见:1.确保方向准确;2.确保理念先进;3.确保学考一致;4.确保难易适度;5.确保科学规范。 “ 中考命题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做到学什么考什么,以学定考。 ”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救有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新课标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 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 2023年陕西省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以《话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 交流内容 一、考什么,如何考(站在评价端口,研究试题) 二、学什么,如何学(立足学生角度,把握学情) 三、教什么,如何教(回归教师身份,规划复习) 具体阐述 一、考什么,如何考 陕西省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采用一卷制。由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四部分组成。2022年我省学考,共4大题,14道小题, 计46分。约占38.33% :2021年我省学考,共4大题,15道小题,计46分。约占38. 3%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2年初中语文学考试卷以“三秦文化陕西成就”为主题,选取鲜活生动的试题素材,注重文化引领,体现教学一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聚焦“陕西智慧”、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减负增效的话题 , 语料出白《青少年对神州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的感受》 《西安动力助长征火箭刷新发射纪录》 《“西电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年技术人员圆满完成多点并行发射测控任务》 《天宫课堂第2课圆满成功》, 突出思维,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 陕西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自2019年引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符合当前教育形式要求,也与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接轨。2019年主要是三段说明性文字阅读与两个图表阅读。2020年至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杂糅了说明、议论、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兼有图表类阅读。 1.什么是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 (1) 连续性文本 :以语言文字为组成要素,由词语、句子、段落或更大的章节结构构成,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排列,表意完整的信息单元。 特点:内容连续、思维连贯、直线阅读。 (2) 非连续性文本 :实用类文本的一个部分,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特点:内容不连续、思维跳跃、归纳阅读。 2.2011版课标对“非连”的阅读要求及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 (1)对于“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 解读1 :“多种材料组合” 包括 以议论为主的道理、事实、数据、图表;以记叙为主的新闻;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性文章或科技作品 。 解读2 :“较为复杂”——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材料中的信息量较大;筛选材料中的信息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阅读能力。 (2)对于“能领会文本的意思”的解读 解读1 解读2 :能领会文本意思是指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解读3 :能领会文本意思是指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对于“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解读 解读1 :“怎样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指学生能对文本主要信息进行筛选,捕捉有用信息,提取要点,寻找并归纳总结出文本材料之间内在的逻年关系。最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解读2 :“什么是有意义的结论”,“结论”是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综合考察,“有意义” 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重视的是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秦思语》,聚焦三个地点“壶口、延安、西安”,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散文片段构成:由“到壶口看瀑布去”生发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思考;由张思德革命事迹追问人生的意义,阐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位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追求;由大唐玄奘舍身求法的史实挖掘出心中有魄、脚下有根、头顶有光才能攻坚克难、行稳致远的新意蕴。 文章依附有诗意和哲理的宏观视角,引导青少年汲取“精神力量”,高扬青春的风帆。试题从选材到设问,发挥了语文的育人功能。 对照2011版《课标》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提炼出以下要求: ①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欣赏文学作品,有白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综合以上对2022年陕西省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分析,就“考什么、如何考”,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①落实“双基”,遵循课标。 ②语料新颖,关注时代;内涵丰富,立德树人;突出教材,关注地域。 ③巧设情境, 勾连生活:分层赋分,锻炼思维。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达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达用规律”“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意见》指出:“ 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不同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新、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二、学什么,如何学 (一)从课标、教材出发,掌握学情 1.课标要求 2011版课标在第四学段阅读部分的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规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9)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10)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11)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2.统编教材的内容梳理 梳理归纳教材,会发现以上学业质量标准在课本中,以单元为单位,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并织,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呈现知识与能力的阶梯性,连贯性。
从学生角度整合六册课本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我们能够梳理出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路径;让关键能力(信息筛选提取整合能力、文本整体感知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发现能力和个性化阅读能力)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课本与课标的关系更明显。 (二)从学生考试情况,归纳学的问题 1.从学生中考阅读题作答情况,归纳学的问题。 【示例一】7.请结合【材料二】 【材料三】,概括“陕西智慧”为中国航天事业做了哪些“助力”。(5分) 【答案】①为2月27日成功发射的两个型号火箭及一相关卫星提供动力支持;②参与打造并负责运营“西电一号”卫星;③圆满完成了多点并行发射测控任务;④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人才。 存在问题: 提取信息不完整 【答案】“美丽的风景”指黄河壹口瀑布的壮美景观。“*美的风景”指黄河象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存在问题: 思考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什么,如何教 (一)研读课标,用好统编教材——依标用本 (1)认真落实课后“ 读读写写 ”及课下注释; (2)以课标学业质量标准为终点, 梳理课后问题 ; (3)重视教材对 “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等具体阅读方法的培养要求 ,通过多样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对教材的记忆理解,也有效锻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的实际能力; (4) 完成教材活动单元的活动要求 ,确保学生熟悉活动内容,知晓活动流程,具备活动能力。 依标用本 七年级 以阅读方法为核心 ,整合单元教学,夯实基本的阅读能力。 八年级、九年级—— 八年级以散文学习和说明文学习为核心,九年级以小说、议论文为学习对象 。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其学习都呈现由浅入深的阶梯性,同一知识概念,同一阅读技能,搭建支架,反复锤练,逐层升级,带动阅读能力提升。用表格呈现教材对这四类文体的学习设计。 七上整合归纳 朗读 1.想象文中描绘的情境,领略*物之美;2.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3.注意摘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变化。 在 整体感知全文 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都,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默读 1.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 关键语句 ,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的或者有疑惑的地方 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投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 理清作者的思路 。4.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 并学做摘录 。 5.在把握段落大意、 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 快速阅读 1.每分钟不少于400字。2.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七下归纳整合 精读 1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 关键语句或段落 ,字斟句酌。 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2.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 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注重涵养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4.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 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5. 学做批注。记下白己的点滴体会。 熟读精思 1.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的重点。2.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 关键语句 ,感受文章的意蕴。 略读 1.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习 托物言志 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比较阅读 分析作品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浏览 在阅读相关资科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文体 分类 课文单元学习目标 课标学段要求 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1把握 说明对象 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2.体会 说明文语言 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 事理说明文 1.理清文章的 说明顺序 ,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 学习分析推理的方法 ,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散文 回忆性散文 1.了解 回忆性散文、传记 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 2.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写人记事、托物言志、阐发哲理、写景抒情 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 游记 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1.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2.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体 归纳 学习目标 小说 1. 学会梳理小说 情节 ; 2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人物形象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 主题 。 1.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 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 3.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1.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2.学习欣赏小说的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议论文 1.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 观点和材料 。 2理清 论证思路 ; 3.学习 论证方法 。 1.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2.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3.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1.了解作者观点, 学习思辨方法 ;2.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3.学习 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 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二)复习建议: 以文体为核心,整合单元教学,透悟文体特色,实现能力提升和思维培养。 综 能 力,合素养 , 写生活,作心声 —— 谈中考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的备考 西工大附中 张尧 一 、 综合性学习的备考 (一)学习课标,明确方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1.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 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主要 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P42-43页有关第四学段(7-9年级)学习质量描述相关内容。(了解) (二) 回归教材 , 锻炼能力 年 级 主 题 七上 有朋自远方来;少年正是读书时;文学部落 七下 天下国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我的语文生活 八上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身边的文化遗产 口语交际:讲述;复述与转述 八下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古诗苑漫步;以和为贵 口语交际:应对;即席讲话 九上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走进小说天地 口语交际:讨论 九下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 口语交际:辩论 (三) 研读题目,解析问题 1.以2022年陕西省中考语文真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三秦大先生”调查活动,完成调查提纲为例,对接教材八上第95页
2.以【活动二】拟写演讲稿为例,对接教材八上第50页
3.以【活动三】仿写句子为例,对接教材七上第5页
二、我们写作的问题与方向 问题: 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赵明老师 方向: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1.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更 要写出 真实经历 ,不写他人往事 要写出 生活细节 ,不写宏大叙事 要写出 少年心性 ,不写成人思维 要写出 独特体验 ,不写陈词滥调 要写出 典型形象 ,不写言语碎片 2.用理性的思维谋篇布局 定中心 :一个主题 定线索 :两条线索 定结构 :三四个层次 定重点 :五六个段落 定篇幅 :七八百字数 先学习再遗忘,先使用再内化 3.细节描写中方显亮点 4.习作中的点睛之笔 从经典课文中汲取力量。 (1)《散步》:我背上的同地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秋天的怀念》:好好活…… (3)《老王》: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4)《孔乙已》: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5)《我的叔叔于勒》: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 5.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 句 子 在平时做好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22年课标的新变化:情境化、实践化、多种资源整合化。 具体措施: (1)紧扣部编版教材要求循序渐进——习作训练 (2)拓展学生的视野,读写结合——读书笔记 (3)课上到课下的有机整合——学后记 (4)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习作呈现——活动感言 (5)规范性与拓展性共存——跨学科作业 (6)完成习作与文学创作的平衡——双重标准 (7)将作文讲评落到实处——录制微课 以“标”为标,以“本”为本 —— 2023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命题改革展望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薛翰铭 一、 近十年中考改革历程的 回顾 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看深化改革 站在深化改革的高度看教育改革 站在教育改革的角度看评价改革 站在评价改革的角度看课程改革 站在课程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改革 教育评价改革正在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二、 命题存在的主要和突出问题 1.试题选材立意思想政治把关不严。 2.还存在超出课程标准命题的情况。 3.试题难度偏离考试的性质和定位。 4.简单机械性记忆试题的比例偏大。 5.试题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6.探究、开放等试题命制水平较低。 7.主观试题思维含量探究深度不够。 三、“新中考”改革的深远意义 (一) 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 高质量: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以命题质量为抓手,要着力构建一个考试评价体系。 (二) 深入落实“双减”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双减”来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性的变革。 以“双减”为契机,改进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中考就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机制。 四、2023年语文命题改革展望 (一)展示“双减”成果,实现评价变革 1.适当降低难度。 2.适度减少题量。22年已调整完成,题量在23年比较稳定。 3.适时优化结构。 4. 合理调整分值 。在 23年,非连续性文本分值将调整为9分,记叙类文本阅读分值将调整为21分,增加的3分主要考虑开放性,探究性、主观性试题。 (二)坚持教学考一致性,牵引教学改革 中考命题首先必须要明确考试的范围。中考命题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做到 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以学定书 ,这是中考命题的基本遵循。 1. 坚持“教学考内容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教学考一致”,即中考考试内容和学生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相一致,做到“考什么与学什么教什么相统一。 一是要 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命制试题 ,捡起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情景和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设计贴近教学实际的问题。二是 加强命题与教材的联系 ,从教材中提取命题素材,加大对教材设计的改编、重组与综合,增加与教材关联试题的比例和分值,以考试评价为指挥棒,引导教学和考试回归教材、回归学生发展,回归教育规律。 近几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不断体现试题与课本的衔接 ,较好地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有源可依,有据可查”。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深挖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借助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特点;提示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草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扎实掌握教材知识,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课堂中学习、积累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 1 ) 试题与教材关联的原则 一方面应基于语文教材的内涵、内容,这主要指的是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展开和阐释,它的整体框架和设计思路,所包含的知识与方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等;另一方面也要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特点,纸笔测试的互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差异,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与课堂教学阶段性、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等。 ( 2 ) 教材在试卷中的呈现内容与形式 无论是直接考查教材的内容知识,还是隐性考查教材的引申迁移, 都要以情境为载体,立足在教材内容的化用、知识及方法的活用、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上,体现教材对学生素养提升的意义 。 1.考查教材中基础性知识及经典古诗文的积累,在突出准确识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解运用。 选做题(任选一题,如果多做,以第①题为准)。(2分) 【注意:将是 23年考查的一个新趋势 】 ①《观沧海》开篇“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以下十句描写,都是由此拓展而来的。 ②刘禹锡以古代贤人自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反映了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志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类似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2~3 题。( 4 分) 中国文化传统宛如一条延绵不息的大河,永无断绝。“文质彬彬”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在今天也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许有人会说,像小说、诗歌等传统的文艺形式固然要讲文质相符,现在大众文化成了娱乐文化,进入读图时代,旧的审美标准已经不适用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即如电影而言,有一个时期,在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和现代科技、商业利益的刺激下,我们有些曾经拍出过很出色电影的著名导演也极力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刺激,制作出了一些看上去令人眼花缭liáo乱,却忽视了内容上的深入挖jué,缺乏深厚的生活基础的影片,结果这些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怪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①请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文质彬彬()”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在今天也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大众文化成了娱()乐文化,进入读图时代,旧的审美标准已经不适用了。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眼花缭liáo_____乱(2)挖jué_____ 2.以教材中课文为命题素材,在考查基本理解的基础上介入深度多元解读,关注思辨与探究能力。 2.坚持“教学考水平一致”,依据课程标准命题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要求。中考改革要求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这是近年来中考命题改革的重要原则要求。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在中考命题中坚持“教学考水平致”,做到“学生学业学习水平与考试难度相统一” ,即中考试题命观的知识范围和学业测试难度水平要与学生 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修习后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相一致。 3. 坚持“教学考方式一致”,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过去中考命题长期强调“知识立意”,试题主要关注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这种命题方式直接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引向机械记忆和题海训练。这说明,学生应对中考试题的解题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师生日常的教学方式。要发挥中考改革助推“双减”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教学考方式一致”,做到“学生日常怎么学与中考怎么考相统一”, 即学生考试解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与学生日常学习时运用的思维方式相一致 。 中考命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素养和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立足于考查核心素养, 从注重考查知识回忆和简单运用,到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和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中考命题的这一改革要求,体现了对中小学日常教学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 中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型,必将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即从大量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的低阶学习,向综合、创新、评价的高阶学习转型。 由此中考命题将发挥“引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作用。 4.坚持“教学考目标一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考查 中考命题要求“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而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在具体任务情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正因为如此, 中考命题改革特别要求拓宽试题材料选择范围,丰富材料类型,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 。 重视创设真实的应用性情境 “情境要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创设情境就是构建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的接壤之处。” ——余文森 创设理解核心概念、运用核心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真实、复杂情境下的项目或任务)。 体验基于思想方法的思维过程。 体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核心能力乃至素养。
战 往期推荐

“西安唯学教育升学规划”是陕西达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教育宝平台开设的店铺,若该店铺内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机构评分

环境:4.0师资:4.0服务:4.0效果:4.0

公示信息

店铺名称:西安唯学教育升学规划

单位名称:陕西达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账号名称:xawxbx(180******25)

所属城市:陕西西安

入驻时长:8年

在线客服:在线聊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标准版 登录后台
教育宝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