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启迪励学老师直接接听

400-029-09** 400-029-0997 转 168227
查看完整号码
扫码拨号
微信扫码拨号

免费辅导高考志愿填报8年,他分享了四张图

作者:北京启迪励学 来源:北京启迪励学 2023/7/4 16:18:44

▲ 2023年6月26日,济南,高新区会展中心,2023山东...

▲ 2023年6月26日,济南,高新区会展中心,2023山东高考招生咨询会。(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 6222 字,阅读大约需要 15 分钟 “专业并没有那么重要,哪怕并没有进入最理想的专业,在大学里也还有很多机会,比如转专业、双学位,或者读研的时候再换专业。” “家庭背景相对弱势的学生,如果想凭借四年大学显著改变自己的阶层状况,那么大城市。大城市门槛是比专业更重要的,去北京、上海上大学,未来更有机会落户到一线城市。” “新高考院校专业模式可以填报80到112个志愿,可以有超过一半的冲;老高考可能只能报4个或6个院校志愿,需要超过50%为稳。其实填报多少个冲多少个保是因人而异的,尤其是风险偏好和是否有备选方案。” 本文 首发于 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雅祺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3年共有1291万人参加高考,是有史以来报考人数*多的一年。随着各省份志愿填报陆续开放,千万人正在面临他们最重要的人生决策之一。 没人想浪费自己的考分。曾任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后、目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访问教授的叶晓阳,对高考招录中的“高分低录”和“低分高录”现象有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在高考志愿填报的三个要素偏好、信息、和策略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关注信息和策略的缺失,认为了解自己的兴趣并不困难。但真正到了填志愿的环节,学生们*大的问题恰恰是忽略了自己的偏好。他们永远在问,‘老师我考了XXX分,你能不能推荐一个*好的院校和专业给我?’” 多年来,叶晓阳试图用行为经济学和人工智能来改善学生的教育决策。聚焦在高考志愿填报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他和在北大教育学院就读时的导师丁延庆开展了名为“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的志愿填报信息干预项目,免费为考生提供志愿咨询服务。 至今,叶晓阳已连续八年为各地考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辅导。他将志愿填报视为一次学生学习如何做决策的过程,因此,相较于完成志愿填报,他更希望学生们能掌握一种关于如何作出合意决策的方法论。近几年,叶晓阳的微信公众号和直播教程,都侧重于此。2022年采访叶晓阳时,他正开发一款免费的AI志愿填报系统,如今相关系统已经初具雏形,并在试测。 如何作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决定?围绕高考志愿填报策略以及对志愿填报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叶晓阳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1 大学名字变化背后别有门道 南方周末: 志愿填报前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叶晓阳: 要问三个问题。第*,自己的偏好是什么。其中包括专业兴趣、院校类型、地域偏好、未来规划等。很多学生认为志愿填报的困难在于不了解信息和策略,但在实际填报时,*大的问题是忽略自己的偏好。 第二个问题,是否收集、整理好大学、专业相关的数据了。任何一个专业都不是完美的,需要完备的数据和信息来辅助决策。收集数据不要只看自媒体上的言论,也不要只依靠三五条短视频就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策之一。院校和专业选择是多维度的,因人而异。有人因为专业的平均前景不如意而远离一个专业,也有人因为真心的热爱而在一个专业里砥砺耕耘。 第三个问题,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法。这需要认真了解志愿录取规则,包括本省的志愿填报模式,和院校和专业特定的录取模式,然后计算好等位分,运用好“冲稳保”策略。在有明确的院校、专业偏好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按照这些基本的程序方法,报好高考志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南方周末: 在了解大学和专业的信息时,需要重点关注什么? 叶晓阳: 可以重点关注学校历史、校区、类型等信息。一个学校的名字变化,背后有很多信息。比如山东科技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如果仔细去看它们各自的历史,发现它们是趋同的,它们改名前分别是:山东矿业学院、黑龙江矿业学院、湘潭矿业学院、焦作矿业学院、淮南矿业学院、山西矿业学院。这个额外的信息,可能会帮助你更好地判断这些学校的专业是什么。 我们之前的研究积累了广泛证据,有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根据学校的名字来填报。我们使用高考志愿大数据的分析表明,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会更多地填报名称带有“国”“央”这样的国字头,或者大区( 如“东北”“华东” )标签的学校。类似的,最近有一篇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和国内学者合作的经济学论文,发现中国大学改名能显著地提高学校的录取分数,这种现象在信息比较缺失的地区更明显。 但问题是,学生对学校的认知普遍不足。我经常爱举的例子是中国的“六华”大学,除了独树一帜的清华大学和大家并不熟悉的中华大学( 台湾地区 ),东华、西华、南华、北华四所大学哪个相对更好,很少有人能够分得清的( 甚 至能说出这四所大学在哪里的人也不多 )。 另外是学校的招生章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报告。招生章程经常被忽视,但是非常重要。因为大学有很多限制性条件录取,比如有身体限制、外语有要求。 南方周末: 有没有哪个渠道的信息是很重要,但却容易被人忽略的? 叶晓阳: 很多人会忽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我一直都很喜欢这样的分享:在某大学就读是什么体验,在某专业就读是什么体验。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正面的和负面的评价,获得多维度的信息,来帮助你做判断。不过使用任何非官方数据,都需要注意甄别,仔细比对,择其善者而从之。
2 “高分低录”“低分高录”都有负面影响 南方周末: 志愿填报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叶晓阳: 以下是志愿填报中*常见的10个错误和建议。每一个错误我都量化了,这得益于我在博士期间和合作者进行的志愿信息干预研究。以表格里的第三条为例,等位分是整个策略的核心机制,在研究中,我们会去识别出哪些学生算过,哪些学生没有算,然后比较分数相同的学生,算了等位分和没算等位分最后录取结果的差异。 等位分,即通过相同排名,将跨年不可比的分数,变成可比的分数,这样可以用来预测……的概率。并且,它比位次更加科学。比如,2022年高考分数500分,排名12345名。2023年高考分数550分,排名12345名。排名相同的情况下,2023年的550分,就相当于2022年的500分。等位分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基础,由于跨年分数不可比且波动大,使用当年的原始分和前一年的录取分进行比较来预测录取概率,基本注定是要犯错的。
是否考虑省外大学也会有一定影响,这个现象叫home bias,全世界都存在。一个不想出省/市的学生,如果在分数对位的区间里没有省内的大学,就要往分数更低的学校里面找,这样相对的录取结果就会低一些。虽然表上量化了不同省/市选择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需求。在院校和专业的多维度选择中,给你想要的因素赋予更高的权重即可做出合意判断,不用在意他人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是单一维度、有偏甚至错误的。 南方周末: 如果“高分低录”,对后面的人生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叶晓阳: 我今年和上海纽约大学的吴晓刚教授、李欣博士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高分低录”和“低分高录”对学生的影响。这两种情况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但影响的机制不同。如果低分高录进了一个更好的学校,你在学校*排名不高,就得不到奖学金和保研机会,而且可能更难融入大学集体( “小鱼大池” );如果高分低录,成为了学校排名*靠前的学生,由于学校本身有平台的限制,也对发展有负面影响。这个结论和我们的长期认知一致,至少从分数的角度,需要一个分数相当,周围同学也和你能力相当的学校,目前看来这是对大学生涯发展*有利的。 3 城市、大学还是专业? 南方周末: 如何确定自己和专业的匹配度? 叶晓阳: 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自我、获取足够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有预见性的选择。核心问题是,你想学什么?这个专业学什么?学完这个专业干什么?在了解自我获取信息阶段,可以问问自己如下问题: 1.你是否听说过专业A? 2.你是否认识正在就读或曾经就读专业A的人?(并与之交流) 3.你对专业A的了解程度如何? 4.专业A的就业前景如何?(毕业后做什么) 5.相较于其他专业,你对专业A的兴趣如何? 6.你认为自己是否擅长专业A?(这个专业的课程有哪些) 对于专业选择,我建议考虑能力、兴趣和前景三个维度,选择三者中至少占其二的专业。 每一年总有很多人来问某某专业怎么样,在不了解个人的能力和偏好的前提下,这个题是很难回答的;或者说,大多数人这么去回答这个问题是不负责任的。与其让某一个人给你几句以偏概全的答案,还不如自己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再做判断。 参考以下这张表,在做选择时,需要把各种信息分门别类的总结,然后去做比较。这个表格可以帮助你进行专业的精细化比较,在每个指标下为某个专业打分,最后再结合分数综合排序。
南方周末: 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更愿意选择一个前景好的专业,这会对未来人生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吗? 叶晓阳: 就前景而言,我认为专业和专业之间没有特别大的优劣之分。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获得满意的工作,和大家所说的专业前景并不完全相关。 在哈佛大学教授David Deming的研究中,他把人分成2个维度4个象限,一个维度是硬技能,比如做数字分析的能力,另一个维度是软技能,比如跟人打交道的能力。他发现,在几十年以前,硬技能很强、软技能差一点的人,劳动力市场回报是很高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如今,这一类人的劳动力市场回报在逐步下降。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家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过分强调专业性的技能,很多行业中专业技能的重要性飞速下降。换言之,你在大学里接受的文化熏陶、增长的见识,甚至包括交友,都可以发展为你的软技能,也就是通用性技能,这在任何行业、岗位都可以用上。 南方周末: 专业、学校和城市是填报志愿时学生和家长*在意的三个维度,怎么平衡三者的关系? 叶晓阳: 人人都想上*好的学校、*好的专业,在*好的城市。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三者是不可能三角。但当这三点不能完全满足的时候,到底哪个优先就因人而异了。 具体而言,想要深造的学生,的是学校,因为学校平台对未来深造的作用大于城市。比如西部985或者双学校会更好帮助你进入到下一个层级,可以到时再做城市的转换。专业并没有那么重要,哪怕并没有进入最理想的专业,在大学里也还有很多机会,比如转专业、双学位,或者读研的时候再换专业。 如果是想毕业直接就业,就要面临学校和专业的权衡取舍。假如你能上985,但去不了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这时也可以选一个行业性强的211院校,比如说财经、电力、法律,强势的专业对就业肯定有帮助。其次,也优先选择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就业机会更多。 家庭背景相对弱势的学生,如果想凭借四年大学显著改变自己的状况,那么大城市。大城市门槛是比专业更重要的,去北京、上海上大学,未来更有机会落户到一线城市。 如果本身的家庭背景能带来的就业支持不多,更多需要靠自身硬实力,那就需要选择行业壁垒相对高的专业。 二本学生则城市,因为学校之间的层级差异微乎其微。对于专科学生,专业是最重要的,专科的专业之间差异非常大,而学校和城市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除非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和国家骨干高职。如果想专升本,那又要考虑之前提到的升学路径选择。
4 新高考同样要“冲稳保” 南方周末: 确定了专业和学校范围后,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 叶晓阳: 计算等位分。 为什么要看分数不看位次?因为分数所代表的信息超过位次,我们的研究表明,每一分背后的录取机会变化相对恒定,而位次不是,从1000名到1001名代表的录取机会和从10000名到10001名的变化是不可比的,所以用分数来做预测更稳定。另外,它也很方便,因为大多省份公布往年录取数据时用的是分数而不是位次,所以用等位分只需要转换一次。 根据等位分来筛选学校,再根据自己的偏好把不符合要求的移除,得到一个短名单。短名单的好处,是将数量过于庞大的选项,精选到少量的院校、专业,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有针对性地仔细比对。再根据专业偏好精选短名单,根据院校偏好确定院校,最后用同批次冲稳保策略填报志愿。 南方周末: 你此前专门从研究的角度证明了“冲稳保”的科学性,能具体讲一讲吗? 叶晓阳: 我们的研究证明,“冲稳保”策略是平行志愿录取下,能够*大可能平衡预期录取结果和录取风险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去考虑一些更好的学校,也让整个录取概率最大化。 一个很简单的类比,全“冲”相当于把所有机会买彩票,成功概率太低。全“保”可能过于保守,直接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全“稳”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一份全“稳”的志愿表并不是*优的,因为可以通过添加“冲”“保”志愿来改进。 “冲稳保”的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有确定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不一定非要填“冲”的志愿。尤其是在老高考,或者院校-专业组模式的新高考中,还需要认真考虑专业调剂的问题。 南方周末: 这套策略同样适用于新高考省份吗? 叶晓阳: 新高考院校专业模式可以填报80到112个志愿,可以有超过一半的冲;老高考可能只能报4个或6个院校志愿,需要超过50%为稳。其实填报多少个冲多少个保是因人而异的,尤其是风险偏好和是否有备选方案,比如确定要复读的考生就可以全冲。 南方周末: 除了“冲稳保”,新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点?可能有哪些坑? 叶晓阳: 新高考有一个极其优越的志愿填报制度,可填报的志愿数量大幅增加,当你有这么多机会,录取概率也大大增加。新高考有两种机制,一种叫“院校专业组”,它跟老高考区别不大,另一种是浙江、重庆、山东、辽宁等的“专业(类)+院校”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你需要超过一半志愿用于冲刺。要注意,不喜欢、不愿意去的专业,就千万不要报。 另外,一些院校大类招生的名字具有迷惑性,比如实验班、高精尖班。填报时需要看清楚两点,一是分流的专业,不要选择好专业与差专业打包的“专业盲盒”。第二是分流机制,每个学校的机制是不一样的,有的限制高考*,有的限制大一专业课*,有的需要参加考试,考完再分流,这会显著影响你在大学期间采取的策略。
南方周末: 你对AI志愿填报系统怎么看? 叶晓阳: 现在市场上涉及志愿填报的AI产品,大部分都不是真AI。 我认为,AI在高考志愿上有三个可以利用的场景,第*个是*直接的,预测录取概率,第二是个性化推荐,第三是做志愿表的整体优化。 市面上这样的软件很多,但除非算法是透明的,几乎都不可信。其次,很多服务都有数据错误,比如某志愿报考指南的数据和贵州省考试院官网发布的内容相比,仅25条数据就发现了5条错误。 高考报志愿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事情,当你最后得出一个志愿表,你永远希望有另外一个专业的人来帮你判断。现在很多家庭信任报志愿服务,能找专家就尽量找专家,能用AI解决就用AI。但我对AI产品的期待其实是做好收尾的工作,中间的工作还是交给考生自己,不希望大家最后都依赖AI去解决所有问题。 但有时也很无奈,作为一个辅导了万千学子的老师,最后在自己的表弟身上遭遇了滑铁卢。去年用自己开发的AI系统为我的表弟评估了一下他的志愿表,结果只有70%的录取概率,我让表弟改,他也没当回事,最终没有被录取。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确实很难。 南方周末: 这两年的高考季,你都开展免费的填报志愿讲座,有没有学生完全按照你的方法来,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的? 叶晓阳: 遇到过,但遗憾的是数量非常少,只占不到5%。遇到这样的学生是让人欣喜的事情。 其他人都在看:
添加微信咨询
齐老师 @北京启迪励学升学规划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

微信号:qid******02

立即咨询

“北京启迪励学升学规划”是北京启迪励学科技有限公司在教育宝平台开设的店铺,若该店铺内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机构评分

环境:5.0师资:5.0服务:5.0效果:5.0

公示信息

店铺名称:北京启迪励学升学规划

单位名称:北京启迪励学科技有限公司

账号名称:bjqdlxjy(138******97)

所属城市:北京

入驻时长:4年

在线客服:在线聊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标准版 登录后台
教育宝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