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考研辅导18年 | 在职考研找百川,一切变得很简单
百川教育老师直接接听
微信扫码拨号
2025年09月18日 更新
一过程管理理论1(一)生命周期理论(1)理论内涵: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是立足于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性,将应急管理划分为预防、监测、响应、恢复、重建等五个阶段和减灾与准备两类基础性功能。预防是为了避免事件发生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如灾害分析、风险评估、专业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等...


一过程管理理论1(一)生命周期理论(1)理论内涵: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是立足于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性,将应急管理划分为预防、监测、响应、恢复、重建等五个阶段和减灾与准备两类基础性功能。预防是为了避免事件发生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如灾害分析、风险评估、专业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等;监测是对事件的特征参数进行观测以了解事态的变化,并尽可能阻止其恶化或在事件爆发前发出预警;响应是在事件即将发生前、发生期间或紧随发生后,为挽救生命、减少财物和环境破坏等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恢复是使受灾体的状态恢复到*低可接受标准的各种活动;重建是使受灾体的状态恢复到正常或更好的水平的各种活动。减灾是为了减轻事件损失而采取的有利于在事件发生时提供被动保护的各种行动,如风险管理或脆弱性减少等;准备是为了减轻事件损失而采取的有利于在事件发生后提供主动保护或应对策略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如预案编制、应急能力建设等。通过对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划分,使得在不同阶段的应急管理使命变得清晰,纷繁复杂的应急管理活动能够科学地进行归类[1]。

图应急管理阶段新模型示意图[2](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等)。涵盖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各个关键环节,确保在不同阶段都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应急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应急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流程,有助于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参考文献:[1]李湖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探讨及其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2,(05):20-24.[2]李湖生.应急管理阶段理论新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05):18-22.2(二)PPRR模型(Prevention-Preparation-Response-Recovery)(1)理论内涵:著名危机管理研究专家史蒂芬·芬克提出的PPRR理论认为应急管理主要是由四个阶段的工作:危机前预防(Prevention)、危机前准备(Preparation)、危机爆发期反应(Response)和危机结束期恢复(Recov-ery)组成的危机管理通用模式。预防和准备这两个阶段发生在危机来临之前,其主要任务是降低危机发生概率,提高主体应对、处理危机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危机进行预警;反应和恢复阶段则发生在危机暴发后,反应阶段强调对已到来的危机做出*优决策,以减弱、解决危机;恢复阶段则是挽回已经发生的损失,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PPRR模型中的2P比2R更重要,前者是危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具有主动性,只要做得到位,就可将危机控制在较低水平甚至避免危机发生。而后者属于危机发生后的被动作为,旨在化被动为主动,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1]。

图1基于PPRR的危机治理矩阵(Crisis Matrix)[2]

图2城市公交PPRR全生命周期应急治理框架体系[2](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需全流程管控的场景,如传染病防控、地震救援。它涵盖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各个关键环节,确保在不同阶段都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应急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参考文献:[1]张郧.养老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基于PPRR视角[J].江淮论坛,2020,(04):21-27.[2]卢文刚.基于PPRR理论的城市公交全生命周期应急治理框架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06):134-139.3(三)危机管理4R模型(4R Model of Crisis Management)(1)理论内涵:综合危机发生演变的整个过程以及危机管理行动,罗伯特·希斯提出危机缩减(Reduction)、危机预备(Readiness)、危机反应(Response)和危机恢复(Resilience)的4R危机管理理论模型,其中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有效的预警策略、沟通技巧和媒体协调等方法缩减(Reduction)危机的破坏程度;其次要做好危机情境的预警、人员培训等预备(Readiness)工作;并且能够迅速做出危机的影响因素、防控计划、技能要求等反应(Response);最后还要对危机的影响作出评价并且进行危机之后的恢复(Resilience)工作。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先适用于企业组织的风险防控分析,但其对风险情境、相关利益者行动、预警机制、防控技术的运用,以及对风险过后的恢复举措分析等覆盖了突发风险的整个周期,对于其他风险管理与应对也有较强的适用性[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等各类组织的危机管理,如企业面临市场危机、公关危机,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社会安全危机等。涵盖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有助于各类组织全面、系统地应对危机,提高危机处置的能力和水平,强调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李全利,周超.4R危机管理理论视域下基层政府的危机应急短板及防控能力提升——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J].理论月刊,2020,(09):73-80.4(四)MPRR模型(Mitigation-Prevention-Response-Recovery)(1)理论内涵: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提出的危机生命周期MPRR理论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减缓(Mitigation)、准备(Preparation)、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应急减缓是突发事件的预防阶段,主要工作是风险评估,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和控制突发事件对人员和财产的灾害风险。应急准备是指准备应对灾害的阶段,主要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制订预案、建立监测与预警体系等工作。应急响应阶段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采取应急响应行动和相关措施,控制突发事件应急态势,尽可能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过程,该阶段的工作包括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现场疏散,展开医疗和现场救援等。应急恢复阶段发生在应急响应之后,将突发事件影响地区恢复到安全状态,主要进行现场清理、恢复运营、总结经验教训等工作[1]。

图1危机生命周期(MPRR)模型[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技术密集型场景,如地质灾害监测、化工事故预警。能够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提前发出预警,为应急响应和处置争取宝贵时间,增强了应急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参考文献:[1]卢文刚,张津榕.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地铁恐袭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以比利时布鲁塞尔地铁爆炸事件为例[J].城市与减灾,2018,(02):19-25.5(五)计划-适应理论(Plan-Adapt)(1)理论内涵:应急管理全过程均衡将不同的阶段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既强调事前预防与准备,也重视事后响应与恢复,在本质上是计划性与适应性的统一:一方面,应急管理要尽可能地做好计划,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便可依计划而行;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也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结合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计划性与适应性的统一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准备和响应的统一,通过强化事前准备增强事后响应能力,以计划性提升适应性,涵盖通常所说的平急转换;二是恢复与预防的统一,通过恢复推动预防,以适应性改进计划性[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应急管理的事前准备和事中响应阶段,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时。避免应急计划过于僵化导致无法适应实际需求,提高了应急计划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应急管理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参考文献:[1]张海波,*星.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22,(04):64-82+205-206.二系统整合理论1(一)系统科学理论(Systems Science Theory)(1)理论内涵:早在20世纪上叶奥地利人冯·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就创立了科学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或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钱学森于1979年底在国内率先提出系统科学研究,研究了系统的一般模式、基本结构和运转规律,揭示了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和模型。他认为“系统科学就是从局部与整体、局部与系统这样一个观点去研究客观世界”[1]。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都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融合了多目标、多主体、多需求。必须坚持系统论思想,从全局和总体上、内部联系上和动态发展上部署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要制定总体目标,形成总体思路,制定总体规划,明确责任分工;要把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工作有机衔接起来进行系统治理。要加强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有效整合优化各种应急力量和资源,实现系统治理。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落实人、技、物防等措施[2]。(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对应急管理整体架构的设计和优化,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国家综合应急管理体系等。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实现各要素的协同运作,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整体效能,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参考文献:[1]叶立国.国内系统科学内涵与理论体系综述[J].系统科学学报,2013,21(04):28-33.[2]赵一归.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视角及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21,(08):38-39.2(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heory)(1)理论内涵: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圣达菲研究所(SFI)著名遗传算法之父约翰·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正式提出的关于复杂性研究的系统科学重大理论成果。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是由各个行业或各种模式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组成的动态系统。系统的复杂性是由于系统的适应性造成的,即适应性造就了复杂性。复杂系统理论突出强调的是主体的主动性以及它与环境反复的、相互的作用,认为系统的宏观变化及个体的分化都可以在个体行为规律中找到根源。简而言之,CAS具有三大特点:第*,主体(Adaptive Agent)是主动的、活的实体。复杂性正是在主体与其它主体之间主动交往、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个体的主动性和主动程度决定了系统的复杂程度。第二,交互性。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交互影响是系统演变和进化的主要动力。第三,统一性。是指主体与环境、宏观与微观相统一[1]。

图1复杂适应系统[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描述和解释应急响应阶段各参与主体的交互过程与涌现结果,如在大型灾害救援现场、复杂事故处置中的多主体协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应急管理中各主体的复杂行为和相互关系,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协同性,揭示了应急管理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特性。参考文献:[1]张立荣,方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政府治理公共危机模式革新探索[J].软科学,2009,22(01):6-11.3(三)整体性治理理论(Holistic Governance Theory)(1)理论内涵:整体性治理理论针对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碎片化问题,采取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着眼于政府内部机构的整体性运作,以“问题解决”作为政府活动的逻辑起点,借助协调机制、整合机制、信任机制等的建立和落实,通过职能调整、机构合并、流程重塑、资源整合等措施,推进整体性政府构建和实现跨界公共事务的整体性治理。具体来讲,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以公民需求和问题解决为治理导向,向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2)强调合作性整合,主张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公私部门的三大治理面向整合和政策、规章、服务、监督四个层面的治理行为整合;(3)注重协调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构建整体性政府模式;(4)重视信任、责任感与制度化,实现公共议题合作治理;(5)依赖信息技术,推进公共治理透明化和整合化[1]。

图1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立方锥”[1]

图2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模式实施系统[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需要多个部门和主体协同应对的应急管理场景,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分割和碎片化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提高了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强调协同合作和公众参与。参考文献:[1]张玉磊.跨界公共危机与中国公共危机治理模式转型: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5):59-78.4(四)协同治理理论(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ory)(1)理论内涵:基于协同学理论和治理理论,我们认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是指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参与合作,共同针对潜在的和当前的公共危机,在公共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最终达到*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具体来说,其有如下四层内涵:(1)公共危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除了政府之外,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公民个人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和行为者都是公共危机治理的参与者。(2)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公共危机协同治理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其他主体都可以在公共危机治理活动中发挥和体现其权威性。(3)强调各主体之间的自愿平等与协作。政府不再仅仅依靠强制力,而更多的是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企业等的协商对话、相互合作等方式建立伙伴关系来共同治理危机。(4)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直接目的是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最终目的是*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1]。

图1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系统[2](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各类需要多方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如社区应急管理、跨区域灾害救援等。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和积极性,弥补单一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不足,提高应急处置的综合能力和效果,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参考文献:[1]张立荣,何水.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8,(02):37-40.[2]张立荣,冷向明.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11-19.三风险管理与分析理论(一)风险管理理论(Risk Management Theory)(1)理论内涵:风险管理理论是支撑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与风险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灾害与威胁、脆弱性、后果严重度、可接受风险水平、风险减缓与转移等,也成为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例如,在防灾减灾和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领域,都强调采用综合风险管理方法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者减轻其可能的效果;强调使用一种现实的、综合的、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框架来管理风险;这样的框架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减缓与转移、效果评价与改进等循环过程。风险管理理论也认识到,人们可用于减少风险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一方面必须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管理风险,以确保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风险往往很难完全消除,而只能控制到一定的可接受水平,也就是说,总是会有残存的风险。这些残存的风险在适当的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灾难性的事件。因此,做好事前的应急准备和事后的应急响应与恢复是现代社会管理所不可或缺的,这也正是应急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的根源[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如企业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通过对风险的系统识别、评估和控制,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参考文献:[1]李湖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探讨及其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2,(05):20-24.[2]周利敏.融合数字风险管理的现代应急管理创新实践与理论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24,(12):73-83.2(二)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ry)(1)理论内涵:“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提出来的。贝克认为,风险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社会被定义为工业社会。第二个阶段,社会被定义为“风险社会”。他突出了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内在联系以及差异。在他看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传统的财富分配和不平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每个人却要面临未知的不可预测风险,风险消除了阶层、贫富的区分,淡化了国家、民族、人类和自然的界限,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中,都无法幸免,而且“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的风险往往会越来越多地避开工业社会中的监督制度和保护制度。”在风险社会中,工业化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并且这个威胁是防不胜防,人们无法用常规的经验来对付,“每次当我们发现威胁和危险变得越来越危险和明显的时候,就越难以通过科学的、法律的和政治的手段来找到证据、找到原因和进行补偿”,而且这些新的风险是现代制度也无法解决的,风险已成为一种“制度化”风险[1]。

图1公共管理范式、社会形态和风险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2](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管理,如气候变化、跨国疫情等跨国界、跨领域的风险事件。关注全球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应对这类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促使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拓宽了风险研究的视野。参考文献:[1]严燕,刘祖云.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1-41.[2]傅红冬,吴长剑.公共管理范式转变的反思——基于风险社会理论面向[J].行政论坛,2014,21(03):22-25.3(三)失效模式与原因分析法(FMEA)(1)理论内涵:失效模式及效果分析法(Failure Modes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具有适用性的评价方法,用来分析当前和以往过程中的失效模式数据,对产品或过程进行低成本修改,减轻事后修改造成的风险,找到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或避免这些失效模式将来再次发生。其中,“失效”主要是指存在障碍、产生风险、没有或仅部分发生动作、遗漏、错误等原因造成项目功能失去原先设定的运用效果,造成用户的“抱怨”和“不满”,对于设计、生产乃至检验者而言,都需要将隐藏的失效因素排除。同时,面对一些严重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拯救方案,如项目失效模式影响等级、失效模式严重程度等。另外,在所有的控制措施确定和实施后,允许有一个稳定时期对项目修订后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检测等级等进行重新考虑和排序。因此,FMEA实质上并非事后补救,而是事件发生之前的主动行为,只有在产品出现失效之前完成分析才能取得*佳的预期效果[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技术系统风险评估,如核设施、化工生产流程、航空航天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管理。能够提前发现系统中潜在的失效环节和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是一种proactive的风险管理方法。参考文献:[1]呼桂霞.集团公司财务外包风险的评价与控制——基于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法[J].财会通讯,2020,(06):128-131+135.4(四)故障树分析(FTA)(1)理论内涵: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是1961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华生(H.A.Watson)和汉塞尔(D.F.Haasl)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民兵”导弹发射系统的质量控制。故障树分析法就是在装备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可能造成系统故障的各种因素(包括硬件、软件、环境、人为因素等)进行分析,画出逻辑框图(即故障树),从而确定系统故障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及其发生概率,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故障树的建立、故障树的数学描述、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建立故障树的目的是通过建树过程透彻了解系统,找出薄弱环节,分析不希望发生的显著影响装备技术性能、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故障事件,根据分析的目的和故障判据,确定本次分析的顶事件,进行故障树的建立。经过多年发展,FTA在对复杂装备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工程计算方法[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复杂事故调查与预防,如空难、矿难、工业事故等的成因分析和风险防控。通过对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能够直观地展示事故发生的逻辑关系和因果链条。参考文献:[1]许荣,车建国,杨作宾,等.故障树分析法及其在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0,32(01):112-115.四综合应用理论1(一)公众参与理论(Public Participation Theory)(1)理论内涵: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这一术语,发源于美国的政治领域,多出现于国家政策研究和政治发展方面。后来随着政治模式的转变,在国家和社会现代化治理方面,公众参与逐渐成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和方法。公共参与国际协会将公众参与定义为,“通过向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参与者)提供参与所需要的信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让他们参与到决策程序中来。”应急管理的“公众参与”是指: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动员社会公众力量,使各级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响应、恢复的一系列过程中去。其中,社会公众主要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各级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等。在这里,公众既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同时又是应急管理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化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灾害损失,降低政府应急管理成本,有效提升国家和居民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1]。

图1公众参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分析框架图[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如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应急物资储备、灾后恢复重建等过程中,都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克服传统应急管理中公众参与度不足、社会力量未得到充分调动的问题,增强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支持,充分挖掘和利用公众的潜力和资源。参考文献:[1]张译丹.系统理论视角下公众参与城市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23.2(二)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1)理论内涵: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对企业发展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股东等投资主体的利益。企业战略管理专家弗里曼(Freeman)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广义界定,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受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应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等等一切组织和个人。安全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目标。安全得不到保障,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将荡然无存。只有安全成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且共同努力,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1]。

图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利益相关者及其作用机理[2](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各种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的应急管理场景,如大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应急管理、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有助于识别和分析应急管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动机,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参考文献:[1]赵一归.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视角及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21,(08):38-39.[2]郑昌兴,苏新宁,刘喜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模型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阈[J].情报杂志,2015,34(04):71-75.3(三)应急/风险沟通管理理论(Emergency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Theory)(1)理论内涵:风险沟通与危机传播是两个联系紧密的概念,风险沟通通常被看作是附属于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后者是指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而前者主要是指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根据危机的发展变化为他们提供风险预案,把选择权交给公众。风险沟通涵盖了危机的三个阶段:危机前、危机时期以及危机后,但是重点要放在危机前的预防工作上。风险沟通主要有四大类型:(1)教育和资讯提供;(2)行为改变和保护措施;(3)灾难警告与紧急讯息;(4)冲突与问题解决。目的包括:告知、引导以及冲突解决等。风险沟通的主导模式是以教育公众为目的的一种信息传输,其关键就是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的信息从承载者(传输者)通过媒介(渠道)最大程度地传递给另一方(接受者),其模式有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种。单向沟通主要是指风险专家向公众传递风险信息;双向沟通则强调公众的意见反馈,注重与民众对话[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舆情危机管理,如灾害期间公众恐慌应对、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舆论引导等。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消除公众的恐惧和疑虑,维护社会稳定;同时,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引导公众行为,提高公众的应急配合度,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互动。参考文献:[1]强月新,余建清.风险沟通:研究谱系与模型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4):501-505.4(四)应急能力评价理论(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Evaluation Theory)(1)理论内涵: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一般从事前、事中、事后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准确的评价,找出应急管理系统的不足和漏洞,并改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与救援能力。例如,电力应急管理是公共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城市电力应急能力评价是以城市电力系统应急能力为评价对象,运用系统的方法,依据一定的评价模型,对城市电力安全生产全系统全过程进行安全性度量,对电力系统应急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反映、描述与评估的过程。它通过对城市电力系统存在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认城市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它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检验各级政府部门在应对电力突发灾害时所拥有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和措施等应急因素的完备性、协调性和科学性,以最大程度减轻大面积停电灾害损失的综合能力[1]。

图1城市电力系统应急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建构技术路线[1]适用性分析:适用于政府或企业应急能力审计,如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评估、应急物资储备评估等。为应急能力的量化评估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应急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为改进和提升应急能力提供决策依据,将抽象的应急能力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参考文献:[1]卢文刚.基于政府主导的城市电力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0,(06):43-47.5(五)情景构建理论(Scenario Construction Theory)(1)理论内涵:情景构建是结合大量历史案例研究、工程技术模拟对某类突发事件进行全景式描述(包括诱发条件、破坏强度、波及范围、复杂程度及严重后果等),并依此开展应急任务梳理和应急能力评估,从而完善应急预案、指导应急演练,最终实现应急准备能力的提升。因此,情景构建是“底线思维”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实现与应用,“从*坏处准备,争取*好的结果”。情景构建是一种应急准备策略,通过对预期战略风险的实例化研究,实现对风险的深入剖析,对既有应急体系开展“压力测试”,进而优化应对策略,完善预案,强化准备[1]。

图1情景构建工作流程[2]

图2突发事件情景原型结构与内容模拟图[3](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如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等社会安全事件。能够提前预估突发事件的可能情况和发展趋势,使应急准备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参考文献:[1]王永明.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J].中国应急管理,2015,(08):53-57.[2]刘华莉.基于情景构建理论的地铁车站内涝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3]刘铁民.重大事故灾难情景构建理论与方法[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3,(02):46-59.6(六)VUCA理论(VUCA Theory)(1)理论内涵:VUCA(乌卡)是一个具有现代概念的词,*早源于军事用语,后在国际社会被普遍使用。VUCA情境是英语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和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所谓VUCA情境,是指社会和科技急剧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状况或者时代中。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VUCA情境对应急管理提出挑战,主要是:跨界危机的易变性,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巨灾及次生灾害的复杂性,新兴风险的模糊性。无论是河南水灾,还是一起起事故灾难,以及一些地方疫情“破防”和经济社会安全暴雷事件,都说明一个严峻的现实: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极端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应急管理永远在路上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当今复杂多变的应急管理环境,如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安全事件、气候变化等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突发事件。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应急管理环境,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敏锐感知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醒应急管理工作者关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参考文献:[1]桂维民.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应对新视角——基于VUCA情境应急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23,(01):60-61.[2]何光远,赵曙明,施杨,等.VUCA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四要素”理论模型分析[J].财贸研究,2020,31(11):65-76.7(七)混沌理论(Chaos Theory)(1)理论内涵:混沌是一个由非线性效应引起的相当独特的现象,具有对初值的敏感性、无周期性、长期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仑兹在其著名理论蝴蝶效应中形象地描述了此特点。混沌理论揭示了复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即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启示我们,导致突发事件的因素,哪怕极其微小,也要高度重视对它的控制,否则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正如古语所讲:祸患常积于忽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时,混沌理论也告诉我们,突发事件由许多变量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产生的,这就需要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通过综合全面考虑和同时处理多种因素来预防和控制事件[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理解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地震、火灾等灾害的爆发和蔓延过程,以及社会群体事件等。为研究突发事件的复杂动态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把握突发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拓宽了应急管理的理论视野。参考文献:[1]赵一归.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视角及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21,(08):38-39.[2]孙海.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8(八)韧性理论(Resilience Theory)(1)理论内涵:韧性这个词在19世纪中的运用主要和机械相关,也就是物体在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导致变形,通过物体自身存在的韧性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工程韧性。1973年,加拿大学者Holling将韧性理论用于生态学,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凭借着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了稳定的状态,但并不是最初的状态,而是重新实现了新的生态平衡的能力。随着韧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学与生态学相互耦合作用于韧性理论,将社会学和生态学糅合,研究如何在社会生态系统,面对突发的外部力量,在社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适应、恢复,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适应,使得两个系统之间实现一种平衡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生态”韧性。例如,城市韧性往往指城市在受到外力破坏时,如突发的自然灾害,城市凭借自身的韧性,抵御灾害对城市的侵袭,同时通过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因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城市快速恢复秩序,并从灾害应对的过程中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1]。

图1高密度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治理分析框架[1](2)适用性分析:适用于城市、社区和组织的应急管理,如城市建设、社区发展、企业安全管理等。有助于增强系统、社区或组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抗冲击能力和恢复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前瞻性的应急管理理念。参考文献:[1]杨婕.高密度城市极端天气事件的韧性治理优化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24.关注百川论文轻松过百川教育精选高校在职硕博评审导师进行1vs1指导,导师就职于清华、北大、复旦、天大等顶级学府,特别针对各大知名院校本科、研究生毕业论文,涉及专业包括金融、财管、MBA、MPA、MEM、EMBA、MPAcc等热门专业选题、开题、中期答辩、论文数据模型、后期答辩等专业润色修改指导服务。如果你有论文难题,添加下方百川老师微信预约导师1vs1服务。





论文全程班学员好评







论文VIP班学员好评




百川一站式论文服务

资深管理类联考辅导专家
微信号:158******71
相关资讯
南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合作的经济学(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硕士项目,已获教育部正式批准(办学批准书编号:MOE12KZ1A20252406N)。项目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培养能扛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活的高级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为经济全球...
2025/10/21 0:03:142025年保险行业MBA论文想选好题,不妨盯着这6个创新方向——覆盖产品设计、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这些核心领域,能给写作直接指条明路。健康险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比如拿X城市“惠民保”的推广实践当例子,研究普惠保险怎么结合区域医疗资源优化产品,看看政府合作模式和用户需求到底...
2025/10/21 0:03:14离考研只剩60天,前期班同学都结课了,百日冲刺班的系统强化课也快上完。这时候好多同学慌:复习到什么程度了?漏洞补上没?能过国家线不?每年都有同学因为没模拟过,考场上大脑空白、没答完题、忘涂卡,白白影响发挥。百川教育2025全真模考来了!11月1日周六开始,市内六区和滨海...
2025/10/21 0:03:14考研英语真题里的长难句大多是各种复杂句,英译汉部分几乎全是长难句——试卷每个模块,包括翻译,都绕不开长难句,所以前期打好长难句基础特别重要。百川英语教研组做了个每日计划:从今天开始,每天发一组长难句,都是从英二历年真题里拆出来的重点句(每篇文章挑一句)。每个句子会拆结构...
2025/10/21 0:03:14回归分析得先满足线性关系,离群值和数据范围要特别注意。一元回归要求两个变量有直线关系——要是R2虽不高但超0.49,其实能用上,毕竟计算简单,非专业的也容易懂。离群值、数据范围怎么处理,会直接影响结果,得说清楚。别把手里数据全堆进去边做边试,这么干的结果,准确度和可靠性...
2025/10/16 0:04:22“天津百川教育”是天津市河西区百川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在教育宝平台开设的店铺,若该店铺内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联报笔面精品班
¥20800
零基础全程备考班
¥11800
南开、天大一所笔面精品班
¥16800
MBA提前面试精品班(重点院校)
¥9800
公共管理硕士精品班
¥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