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沃思未来老师直接接听

400-029-09** 400-029-0997 转 21767
查看完整号码
扫码拨号
微信扫码拨号

专访刘擎:长大的游戏,从播下一颗种子开始

作者:博沃思未来 来源:博沃思未来 2022/11/9 22:43:37

说起成长这个话题,似乎总是既让人期待,同时也让人焦虑。随着“...

说起成长这个话题,似乎总是既让人期待,同时也让人焦虑。随着“鸡娃”、“”、“”越来越热,世界上仿佛只剩这寥寥几个选择。“双减”政策应时而来。减负当然是好的,但大家也开始担心,“双减”后多出来的时间,孩子们要怎么度过。在本期教育特辑中,我们邀请了四位大观学者一起聊一聊这些话题,他们既是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父亲。通过他们,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想象家庭、教育和未来的全新可能性。 在第一期 节目中,大观天下志编辑部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奇葩说》第七季导师、大观学者——刘擎老师。 从播下一颗种子开始,欢迎加入这场一起长大的游戏。
01. 传统教育观念的三大误区 编辑部 :过去我们一提起教育,马上就会联想起教育军备竞赛。“双减”政策下,应试压力当然在逐步降温,但“双减”之后,似乎大家对教育的观念开始有点混乱了。过去我们说有考试这个指挥棒,那现在应该给教育树立什么样的目标呢?您觉得“双减”会带来教育观念或者教育形式的改变吗? 刘擎 :这个问题其实蛮复杂的,我做一个简单的梳理。首先要理解“双减”政策。“双减”一下子出来肯定会给大家带来非常多的不习惯,因为以前有一个好像固定的轨道,有一种现成的方式,大家可以有章可循,现在就乱了,手段没有了。 但我觉得“双减”政策的出台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我们过去的教育模式当然有它有效的一面,但是它造成的代价太大了。主要体现为两个问题,一是国家教育兴国的方面,我们出现了这么多能考试的学生,比如说在国际的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比赛当中,上海代表全国,每次都是压倒性地在全。在这个意义上好像我们的教育很成功。我们发表论文的数量,我们大学里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数量,也是全世界第*,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我们的文化艺术创造到底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遇到比如科技发展卡脖子的问题,我们芯片在哪,光刻机在哪呢?所以就从国家发展战略来说,我们的教育好像是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在终点很难说我们是赢了。
图丨2018年的PISA测试中,中国学生三项全球第* 第二个问题是,过去的教育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机。现在已经有国家专业部门发表的蓝皮书指出,抑郁的检出率在小学是10%,在初中是30%,在高中有高达40%,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然后就是广泛的家长的对孩子的忧虑,一碰到教育问题,几乎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在焦虑。 所以针对这样一个状态,无论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家庭生活、孩子成长个人的层面上,国家都需要花大力气进行一个教育模式的转变,所以最近出台了“双减”政策。我觉得理解这个背景是必要的。 但是不是有了“双减”一切都解决了?现在我们处在转型期,过去的已经不适用了,新的怎么办呢?因为我跟很多老师和孩子的家长有广泛的接触,所以我觉得在新的这样一个格局下,我们要重新建立我们的教育观念。 我觉得过去的教育观念有比较严重的误区,说得极端一点,有三大毛病:一个是在目标上本末倒置,第二个在效果上是要么事与愿违,要么得不偿失。 编辑部:您下的这个断语还挺严重的。 刘擎 :可能我这个评价稍微有点凭感觉,但我愿意说得尖锐和明确一点。什么叫本末倒置?从父母和老师来说,肯定都是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过上一个幸福的生活,这是所有人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在具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个不断化约的逻辑链条。 比如幸福是什么?按照现代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教育学家的研究,有两样事情对幸福是非常重要的。第*,要养成一种能力,能够自食其力,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第二,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素质,包括亲情的关系,包括爱情和亲密关系、友谊以及和陌生人交往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是自食其力的能力,一个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这两样素质或者能力,你将来的生活有非常大的概率是会有幸福感的。 要注意这两项标准都同时既是品质又是能力。也就是说,这两项标准是有内在价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自食其力,他就会感到自己是有自信的有尊严的;与此同时,它也可以带来事业上的发展,所以它也有功用的价值。良好的关系同样也是有内在价值的;同时良好的关系也会给你带来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说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会有人来帮你,你在生活上、事业上会有很多资源等等。 好,我们接下来看教育的目标。让人获得幸福,要培养起两种能力,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当中,就把这个教育目标简化了,而且是不断地做简化。学术上这叫化约主义或者是还原论(reductionism)。因为自食其力的能力,说的比较笼统。 编辑部:要找到一个可执行的目标。 刘擎 :对,可执行可量化的。于是原来的目标就被不断化约了。比如自食其力的能力,就变成了在事业上成功。而事业上的成功,就被化约为能够获得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你看这个目标已经跨越了,本来是说你要自食其力过有尊严的生活,结果变成了你一定要超过别人。然后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开始反推,说你就要从学校毕业,因为统计数字会支持,比较好的大学比如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更有可能在好的公司获得职位。然后我们进一步反推,要进学校怎么办?要好的高中,才能获得特别好的高考*。然后一直要推到初中、小学、幼儿园。这样一步步就把人生幸福的目标化作在职场上能够获得竞争中的优势,再化约为在金钱财富上获胜。然后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就说高考能力要强。 于是他的目标就本末倒置了,我们把手段本身变成了目标,变成了进学校、高考*就是目标。而且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由于它不能量化,所以就完全被忽视了。这就是我说的本末倒置,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是有严重的倾向是这样。
图丨模拟人生类游戏页面截图 编辑部:在很多家长那边似乎有一种化约,他们也会觉得那些好的东西它虽然是目标,但是一定需要钱这个手段。 刘擎 :有的是,有的未必,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觉。在这样一个本末倒置的目标下,最后就会特别强调竞争。竞争成了的事情,获胜成了的事情。它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有一部分是事与愿违的,就是这些人哪怕在竞争当中获胜这件事情他都达不到。因为获胜的永远是少数。 另外一部分即使获胜了也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有很多人*特别好,但他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抑郁症在高中的检出率是40%,而且其中有12%是严重抑郁。严重抑郁就是有过自杀行为的,不止是有自杀的意愿。我算下来一个班40个人大概就有一两个是有过自杀行为的。所以我认为,就算获得了胜利,这也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我不否认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有做得特别优秀、身心发展都健康的人。这些人是有的,但是是极个别的。而且个别人的卓越不代表这个教育模式的成功。我们对一个教育模式的评估是要根据大多数平均水平的人来判断。所以我觉得过去的教育模式在目标上是有本末倒置的问题,在效果上有相当多数的人事与愿违,就是你达不到你想要达到的东西,你最后哪怕在学校高考进入,你在职场上的竞争也是失败的。还有些人成功了,但是付出极大的代价。 所以我认为双减是必要的,我们现在要扭转教育观念,要回到培养孩子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要特别注意到人际沟通和交往的能力等等这些不能够被轻易数量化和显性表达的指标。 02. 不“鸡”娃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编辑部:关于对过去教育的反思,包括我们现在教育要开始变革,我觉得在社会上还是有这个共识的。但是该用什么样新的手段和方法,目前没有共识。您觉得在双减之后有没有什么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我们可以去探索的呢? 刘擎 :这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是高谈阔论,谈哲学观念或者谈以往的失败教训。以前大家知道教育模式有问题,但目标还是很明确,就是想让孩子上有更好的*上更好的学校,手段也非常清楚,找好的老师、好的教辅机构。但现在整个变了以后,教育管理者迷茫了,好多家长没招了,孩子本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我觉得需要明确两件事情。一方面,能力和考试不是对立的,所以说什么考试都不要考了,题目都不要做了,主课副课可以完全不分了,我觉得不必走到那个极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今后要如何发展,有几种能力都是特别重要的。 第*种能力是语言能力,就是理解、表达、沟通的能力,这个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语文这门课来完成的,同时外语也非常重要。有人说以后反正有机器翻译,就不用学外语了,不对,外语不是起这个作用的。你以后未必用一门外语来听说读写,但当你知道一门外语,你就容易明白母语的相对性——世界上不只存在一种语言。这是一个观念的改变,它能够打破唯我论,它能够让人更好地、更早地从他人立场来理解事物。
图丨各语言的「你好」各有不同含义 当一个孩子只知道母语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个人所在的地方性本位的误区,说得通俗一点,他/她会认为自己的世界就是的世界。如果一个孩子很早就学外语,他/她就可以把自己的立场相对化,就明白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种观察事物的方式,这样就更有利于沟通。这对所有职业和所有生活来说都特别重要。 其次是思考的能力,包括推理概念和抽象逻辑的能力,主要通过数学这门课来完成。所以语文和数学包括外语作为主课,我觉得还是重要的。还有就是美学的能力。特别在当代,幸福的生活不光是家里有物质,人还要有情趣,不能是干枯枯的。美学的能力建立在音乐、艺术、美术、体育等各方面,学校也都有对应的具体科目,在这个意义上这是所有人的公分母,这些基础训练有相关的考试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那么问题在哪呢?本来这些基础训练和适当的应试会帮助学生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我们有一点走偏了。把应试把特别熟练的掌握题目的这样一种应对,特别是有些非常偏的冷的刁钻的题目的应对能力,变成一个重要的指标,这完全是误入歧途的。 编辑部:对,所谓“为了区分”。 刘擎 :对,我们的教育有培养和选拔双重作用,本来主要是培养,其次是选拔。但是我们的教育由于高考、由于要进入好学校,把选拔作为第*位,必须要用特别刁钻的题目才能有差异化的结果。所以好多孩子对语文、数学、艺术这些东西的基本脉络、基本原理,理解是很浅的,但他们会通过反复训练发展出高超的应试能力,这是畸形的。 所以,在这些现有科目的教学上,“双减”只规定了不能超纲,要按照教学大纲来,按照教育部所指定的教学内容来,这就在需要教师和家长在辅助教育的时候,要看重这些科目的基本原理,把基本原理讲通。所有的习题和考试都是为了帮助理解这些基本原理,不能主次颠倒。而且有的时候熟练并不重要,熟练只是为了让你在考场上能够用最小的时间做出反应,未来对职场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们谈“减负”的时候,不仅是说减少上课时间、减少习题,而且还要把重心重新放到基本原理方面,注重培养孩子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其实语言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美学的能力,这本身都是有趣味的,但当他们陷入习题考试的海洋,根本没有时间来细细品味这些东西本身。在过去的题海战术和应试教育当中,我们牺牲掉一个很重要的品格,就是孩子热爱学习,孩子本来是有好奇心的。
图丨《心灵奇旅》中寻找火花的22号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到,在学校学习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叫 learn to learn,就是学会学习——既包含学会了一些方法,也包含发展出一种内驱的学习动力。我觉得这个就会恢复教育它本来应该有的面目,这就是我讲的共同的方面。 编辑部:您刚才说这个是共同的方面,应该还是有差异性的方面。 刘擎 :其实就是说在共同方面,它是要压得很低的,因为稍微高一点的标准,它就不是共同的,就要求特别高超的语言、数学或者艺术能力。这个低标准,我很难用一个数字量化。我想以前共同的部分,特别是对语数外这三门主课的熟练掌握,它可能占到每个孩子学习的80%,我认为要压缩到50%以下,因为后面边际效应是递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的东西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因为我刚才讲到理解、推理、美学,这是对大家都共同有用的,它是规定动作,这规定动作我觉得是要压缩到50%以下。第二个方面就是因为每个孩子有个性,要发展差异性的部分,就是让另外50%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热爱的事情。 这个热爱的事情不是说跟那些共同的方面没关系了,孩子的理解、表达、推理和美学能力,仍然可以通过属于自己的方式实现提高。这两个不是矛盾的,就像在艺术体操比赛里面,规定动作做好了,才会练自选动作,而反复练自选动作,会反过来加强规定动作的水平和能力。如果孩子发展出自己的爱好,在爱好当中,他们也会反过来加强那些基础能力。 比如说一个孩子喜欢演讲、辩论或者脱口秀,那很显然,这里边需要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推理能力,也需要懂得幽默、诙谐,它会和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相辅相成。再比如说我们家孩子他特别喜欢街舞,这个跟体育艺术直接相关。当他学一支舞的时候,整个表演里边有前后快慢、结构布局、编排逻辑,这里边它就是有一种舞蹈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有50%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自己的爱好,这个事情非常重要。虽然这些童年时代、少年时代的爱好,大概率不会变成今后的职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孩子去实践自己热爱的事情,是在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因为你知道,你如果热爱一件事情,就特别能够有应对挑战的那种愿望,而且最后总是会自我驱动去克服那些困难。像我们家孩子,街舞跳错了、摔倒了,他就自己愿意再来。或者有的孩子喜欢书法,他写写就写好了,他就会有自信心,在很小的时候体验那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的品格的感受,它会启发孩子在另外的领域、另外的项目上复制他自己习得的这种能力和体验。 爱好也可以不只是爱好本身,它是可以有通用性的。现在好多家长,包括老师也有误解,就说孩子有什么爱好,我们就要评估这个爱好将来是不是有前景、能不能成为职业。那我小时候爱好什么?我父亲教我装半导体收音机,都是画线路图、焊接,当时哪知道现在连BB机都没了。但是这个东西它还是会变成一个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模板。所以对老师和家长我特别想建议的一件事情就是,千万不要根据孩子的爱好本身将来有没有事业前景来评估他,哪怕他喜欢玩泥巴、做雕塑,都是非常可贵的,一定要鼓励和扶持,这个特别重要。
图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还有一点也经常被忽视,那就是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性。我们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因材施教,孩子的发展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pace是不一样的。由于天赋、由于早期成长经历不一样,有的人在有些科目上可能发展比较快,有的人整体都慢,但是会有后发的优势。但是我们现在整个现代教育体制是按照普鲁士100多年前的模式发展起来,就是一个军事化的模式——把同龄人编在同一个班级里,用同样的教材、用同样的考试目标来训练。这当然有它的好处,因为它有规模效应,能够以低成本和高效率在现代化进程中培养起大量的劳动力,但它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很难以差异化的方式对待每个同学。 现在的班级是比较大的,有40个人甚至50个人。在这种时候,孩子的父母和家长都要特别小心,不要太着急,不要看到这个孩子落后了就不行了,因为这个孩子落后只是可能是他的节奏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你看像日本的学校,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班上的进度取决于最后的同学。他们认为,就让同学都一起慢慢来,在大家都帮助所谓最后进的孩子进步的过程中,同时也养成了集体的友情和团结的精神。但这个策略如果放在我们这里,家长马上会说,我们的孩子在这里等你们怎么行,这不耽误我们嘛。这个是完全不同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教学进度大概是按照中间孩子的发展节奏走的。对于那些好像一时赶不上的孩子不要着急,现在落后一点,慢慢来,将来说不定就会赶上,将来就算赶不上其实也没关系,因为孩子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会落后。我想提醒家长和老师的是,不要根据孩子一时一事的落后而给他过多的压力。辅导他、督促他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用一种特别强的压力,用很强的褒贬来否定他的那种进取心。 03. 把家变成孩子*喜欢的学校 编辑部:其实您提到热爱的东西都还是相对比较正向的东西,但是有的时候想法和现实往往还是有些差别。有的家长会抱怨,我也想帮助孩子培养一些爱好,但是我发现这孩子就是爱玩游戏,就是喜欢那些特别娱乐性的、甚至就是一些感官享受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也要支持吗? 刘擎 :这个当然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谁家的孩子不喜欢打游戏?有几个小孩不爱吃甜?所以我们这里边要做鉴别,满足你的一个比较本能性的欲望和热爱,是有区别的,热爱不是说让你感到舒服,*有吸引力的那些热爱,恰恰都跟挑战有关系。比如体育是*明显的,爱好打篮球、爱好跑步、爱好乒乓球,都是需要克服困难挑战,一步步进阶的。而那些完全不费力的,或者诉诸本能欲望的那些东西,很难叫做真正的爱好。就算是打游戏,如果你真的要变成一个电竞选手的话,也是非常非常高的挑战。 那些本能性的满足,我不能说不重要,我们不能完全排斥孩子的满足,不能让他们一开始就像苦行僧一样,劳其筋骨将来才能够担负重任,因为孩子有动物性的一面,当然成人也一样,小动物是需要奖赏的,比如说吃糖、吃薯片、吃所谓不健康的好吃的。像我们家,孩子吃冰淇淋是有限制的,小的时候大概只能吃一口,那时候还跟他说这是大人才能吃的,小孩子吃很危险的,他感到这种禁忌也有诱惑,但是这是要引导的。 然后打游戏,我孩子现在10岁了才开始让他打游戏,而且是打那种很古典的游戏,是我年轻时代打的坦克大战,因为我可以跟他一起打,我们发展出一种父子的合作关系。我跟他一起每周打40分钟,孩子也很高兴。他喜欢这个,但是他自己也知道,40分钟以后对眼睛也不好,对什么也不好,我们就有个默契。
图丨“古典游戏”《坦克大战》 孩子要给他满足,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这些低级满足可以用来奖惩,但不能过度使用。特别是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它不主张以成败论英雄,不以成败来奖惩,而是看你的努力做到了没有。如果你做得特别好,这个星期多奖励一次游戏或者多奖励一个冰淇淋,这也是可以的。 编辑部:提到这个奖惩机制,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讨论切换成家长的视角。除了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兴趣,尊重他的兴趣,我们还能够做一些什么? 刘擎 :我们现在说的“减负”,不是放任孩子。以前家长有很多任务清单可以甩给孩子,但减负后多出来时间和精力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家长陪伴和引导,跟孩子共同探索。共同探索的意思是什么?比如孩子很喜欢打游戏,但是也有一点喜欢游泳,但游泳太难了,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你教他,打游戏和游泳之间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还特别要激励他,比如游泳学会了一个新的动作,或者能游出比之前更远的距离,那一刻你的体验是什么?强化激发和鼓励他在克服挑战以后获得成就感那种高峰体验,那种心流的感觉,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你要有耐心,这种陪伴和引导本身可以帮助你们建立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另外,家长也是要允许孩子尝试和失败的,但是这种尝试不能是浅尝辄止。之前的时候孩子说喜欢街舞,我们就说街舞不是人人能跳的,这样好不好?你要保证如果我们给你报了这个班,你一定要让自己坚持上两个月,每周上一次课,八次以后我们再来评估一下要不要继续。这就是既有对他的要求,又是帮助他自我发现。因为好多事情它不是孩子就一下子能爱上,他是要经过一段好像有点强制的、特别艰苦的努力,才开始有一点点感受。 就像爬山这件事情,你想想,爬山怎么能够成为爱好?爬山那么辛苦,但是你要爬到一定阶段,到了一个小山峰,你瞭望那个风景,然后你在特别艰苦的那种气喘吁吁的体力挑战下,在那个山顶你放松下来,那时候就会感到特别愉悦。那个愉悦和此前的努力是相关的,所以需要一定的耐心,一定的经验,才能体验到那种美好,那种幸福感,那种成就感。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不是说随便试试,家长要督促,要帮助和鼓励他进行深度的尝试。也要多次尝试,可能有些事情他现在不喜欢,过了两年就又喜欢了。
图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长大》 编辑部: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帮孩子建立一种正反馈的过程。不过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现在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是,互联网也在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现在我们看网络环境好像并没有那么好,对您刚刚说的我们要给孩子培养的一些基础能力反而是有削弱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再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呢? 刘擎 :我觉得互联网是将来一个孩子必不可少也无可避免的社会新生态。所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有的人说这个网络就是他们将来的世界,不需要去插手;还有一种就是说禁止孩子使用网络,我觉得这两种都是极端的。 我们家的孩子非常晚才使用智能手机,他有可以使用手机的时间,但是并不完全由他掌握。我们现在是做了一个差异化的处理,我们不让他直接面对网络,而是从网络当中选取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好的音乐演奏、有意思的短视频、精彩的街舞表演等等,选择性地给他看,每天有特定的时间,大概半个小时。 编辑部:相当于家长提前做一些过滤和筛选。 刘擎 :是的。所以他已经开始接触网络,但这个网络不是无障碍地直接暴露在他的面前,他知道我们筛选了内容,我们也向他解释了这个筛选的原因。他跟同学也有线上的社交,有他们自己的微信号,但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里面有些人已经开始在说一些粗鄙的话,说脏话。他们会用他们自己不懂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很像大人,但为什么这样不可取?一个人要成长、变成大人意味着什么?应该什么是正确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自信、力量,而不是用这种比较粗鄙的方式,那是一种对无力的自己的一种包装。
注丨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高。 父母跟孩子要做很多交谈,也要有很多倾听。这种方式一点都不比那时候让他做题更省心,它其实对父母的要求挺高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其实也是在学习,你能够更好地跟孩子相处,你也能够在性格上、在为人处世上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我觉得你通过对孩子的抚养,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再教育。以前那种喊着做题的方式,好像每个人都会,上手就可用,但已经不适用于现在了。今天的父母要接受再教育,甚至我认为父母都可以有意识地去学习,听一些和教育有关的课。 像我跟我爱人都算教育工作者,她也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也需要学习,哪些方式是好的,哪些方式是有用的,哪些方式是困难的,有些方式是有害的。这样让孩子跟自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可能麻烦一点,但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对吧? 04. 陪孩子长大,是找回被遗忘的自己 编辑部:刚才谈到了互联网的问题,现代人获取信息除了互联网之外,读书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知道李筠老师他是和孩子一起在去读《理想国》,这是他们的一个亲子共读。您刚才说的三种能力,语言能力、逻辑能力、美学能力,除了在各种爱好当中去锻炼,我想读书肯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您觉得从读书这个角度来说,孩子该怎么去读书,以及家长在其中能不能发挥一些作用? 刘擎 :阅读确实特别重要,而且我觉得每个孩子可以有多样化的路径。在早期的时候,8-10岁就可以开始阅读。要选那些有意义的、健康的作品,也就是相对来说比较清楚的,有文学价值,有思想价值,有艺术价值的那些。但是在我看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标准,就是对孩子本身要有吸引力。 《理想国》是可以有吸引力的,但这特别要求父母的引导。比如说我给孩子讲过《理想国》里面的“洞穴寓言”,他一下子就感到特别精彩。然后我就给他读了那一段,但读完那段再读下去他就读不了了,因为他觉得太难了。所以我说这里边需要辅导。我也会经常给他讲一些哲学中的思想实验,比如说“忒修斯之船”,他都非常感兴趣。有一天我居然想试试给他读“牛津通识读本”里《海德格尔》那一本,他居然读了10分钟,然后他说这里面好像很有意思,但是太复杂了。我说没关系,我现在就是播一个种子在这里,让你知道有这样的书,特别迷人,但是特别让你困惑。 编辑部:他能知道这样一个名字,也就是相当于种下一颗种子。 刘擎
图丨《哈利波特》全集 但我觉得不宜过难,开始哪怕孩子从绘本开始也没关系,慢慢让他过渡到文字。对孩子有吸引力,这个标准是优先考虑的。你可以让他尝试几本书,他说喜欢看这个,你一定要要求他把它看完。因为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是很重要的。例如有的孩子听一首歌只听两三句,看一个电影就只看特别精彩的部分,比如他喜欢漫威的那些《美国队长》等电影,里面有特别激烈的打斗部分。但是要和孩子讲,不行,你要么把整部电影看完,要么就不看。看书阅读也是这样,你决定了看这一本书,我们就把它读完。 编辑部:家长其实也是和孩子一样,应该先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跟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刘擎 :是的,你看现在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多么不切实际。首先那些题大部分他们不会做,但却要孩子做出来。有些父母让孩子要少看手机,但父母一天到晚在看手机。阅读也一样,你从来不读一本书,你想怎么可能让孩子爱上读书?中国人早就说身教重于言教,对不对? 我有一个很深的信念,教育好一个孩子,会让父母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因为现在社会高强度、高压力、高竞争性,很多父母自己的状态也并不是很好。但其实通过跟孩子的交往和接触,你可能会意外地发现其实有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慢一点,耐心一点,享受你现在已经有的东西,而不是老想着怎么样跟外部世界竞争。那个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编辑部:我能想到,其实教育孩子不是一个负担。双减之后我们听到一些声音说,这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扔给谁了,不知道该扔到哪了。但是可能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误区,孩子并不一定是个负担,要被扔来扔去,是你可以正好抓住这次机会。它可以成为让你自己改变生活状态,改变自己成长的一个新的机会。 刘擎 :这个特别重要,但是特别难。我在不同国家生活过和学习过,我觉得在中国有相当多的父母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生下来是喜欢的,然后他将来长大成人获得成就,或者结婚了,他也是喜欢的,但整个过程对他来说是累的和负担的。 教育孩子一定是会有付出的,什么时候付出不是负担而是喜悦呢?第*,你是出于爱,这个爱不是就原则而言的,它是很具体的。第二,在付出的过程中你自己有收获。这个收获可以是多方面的,你可以收获感情的亲密,你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可以看到孩子的一点点成长,而且重新从他们的成长中发现已经被你遗忘的珍贵的东西。你要有这种体验,才会觉得孩子的抚养不是负担。 但是现在在那种特别功利的目标当中,陪伴孩子就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损失,就是负担,*好有教育机构或者家教来帮我把这件事情替代掉。但是跟孩子的关系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相对而言,国外的父母更看重 quality time,有质量的时间,这方面我们就差一些。但是,是不是能够通过新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一个契机,让我们学会一种新的方式,这需要大家来探讨。相当多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我们试一试,说不定可以发现新的感受和体验。
注丨quality time 意为黄金时间,尤指父母与孩子增进感情的时光。 编辑部:对,我觉得当下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的机会。马上就是十一假期,孩子和父母都会有一定空闲的时间在一块,不管是出去玩,还是从事一些兴趣类的活动,甚至是读一本书,这都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呼吁我们的读者,无论有没有孩子,其实都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深圳博沃思未来”是深圳市博沃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教育宝平台开设的店铺,若该店铺内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机构评分

环境:4.0师资:4.0服务:4.0效果:4.0

公示信息

店铺名称:深圳博沃思未来

单位名称:深圳市博沃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账号名称:szbws(199******75)

所属城市:广东深圳

入驻时长:13年

在线客服:在线聊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