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不禁想起春节上映的动画片《深海》同样呈现了一个孩子因父母离异, 深陷抑郁,寻找救赎 的故事。
算上年初江西、杭州两位少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新闻,短短3个月时间,青少年抑郁症的话题接二连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看似是巧合,其实反应了公众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对孩子来说,抑郁症是无法克服的心理顽疾,但不少家长仍用漠视、排斥的态度应对。 抑郁的孩子往往比成年人更痛苦,需要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包容… 01 抑郁症低龄化趋势明显 动画片《深海》讲述了 14 岁少女参宿的一段深海奇幻之旅;电影所呈现的绚烂瑰丽、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让观众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从五彩缤纷的深海,到冰冷残酷的现实,14岁的参宿,因家庭破裂,患上抑郁症;
她跟着重组家庭的父亲生活,备受冷落。 对女儿的病情,爸爸总说“ 多笑笑就好 ”,崩溃的参宿,终于在一次游轮旅行中跳海轻生......
影片前半段深海世界里的奇幻旅程,原来是参宿轻生后的濒死体验。 这种强烈的前后对比,不仅暗示了主角的心理状况,也在向观众传递信息: 抑郁症患儿的感知与普通人完全不同 。 现实中,很多孩子和参宿有着相同的遭遇。 今年2月,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染了粉色头发,被大规模网暴,患上抑郁症的她选 择离开这个世界。
今年1月,江西15岁少年胡鑫宇,失踪106天后遗体在学校后山被发现,警方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生前的录音和文字,让人了解了这位少年被忽视的心声。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 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约占30%,其中五成是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 ,接近成人,这意味着 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症 。 今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报告则披露, 14.8%的青少年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 从数据上看, 我国抑郁症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02 孩子抑郁≠矫情 动对于青少年抑郁问题,不少家长还是不以为然。 他们觉得现在的孩子被捧在手心,既无经济压力,也无需面对社会毒打,与其说是抑郁,倒不如说是“心理脆弱”和“青春期叛逆”。 面对这样的态度,抑郁的孩子有苦难言,当他们试图为情绪寻找宣泄出口时,得到的回答可能是:“ 你已经够幸运了 。” 电影《深海》中,面对参宿说“你要多笑笑”的爸爸就属此类。
“都是逃学的借口!” “你无忧无虑,能有什么过不去的?” “我们小时候哪有那么多不开心,现在小孩太矫情了……” 这样的言论,在家长中毫不稀奇。 更有甚者,父母明知孩子患病,却粗暴干涉孩子的治疗。
今年2月有媒体报道:杭州一个女孩小升初不适应,*一落千丈,父母觉得是孩子不想上学,小题大做;女孩初三出现自杀倾向后被确诊为抑郁症, 母亲竟擅自将女儿服用的抗抑郁药物换成了维生素片 。 另一位14岁少年患上重度抑郁,父母不带他就医,却找来一位“大师”强迫儿子喝下符水;在少年的抗拒中,符水堵住气管,一个年轻生命就此逝去。
统计数据与现实也形成了印证,《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只有五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成年前被诊断出来,很多尚未被重视或发现。 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父母本应是那根最重要的“浮木”,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地关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病情走向。 但部分家长只看到孩子的外在表现,把问题简单定性为叛逆、逃学或意志薄弱 。长此以往,抑郁中的孩子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不足为奇。 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再用“矫情”形容抑郁中的孩子了! 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很可能决定了他的命运。 03 父母才是抑郁的病根 面对揪心的数据和案例,我们需要思考: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了? 首先,青少年本身就是抑郁症易感人群。 河北医科大学第*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王育梅表示,这是由他们的生理结构决定的,他们的大脑发育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同时,青少年内分泌也不平衡,无法像成人那样从容应对压力。 其次,每一个抑郁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父母和家庭。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病痛,任何人心理上的问题,一定与其成长经历有关。 中科院院士陆林认为,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有很大可塑性,他们的“ 心理弹性 ” 不足,面对压力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如果成年人特别是父母不能正确地引导和帮助,甚至去责怪,他们的心理偏差会更大,这将导致有些孩子抑郁,甚至走向极端。
上面的《蓝皮书》也提到,在诱发抑郁症的因素中, 69%的学生患者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则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和控制 。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
21年3月,美国埃默里大学一名19岁的中国留学生在宿舍自杀身亡,他叫张一得,而他的父亲正是广州育儿圈知名博主——张岳。 张岳很早就与妻子离婚,独自辛苦十多年,将儿子送进美国学校。他曾说:“一个父亲,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爱孩子,放弃了自尊”,其中透露出的父爱无以言表,但这或许就是儿子自杀的真实原因。 的确,生活中有些父母虽然口口声声说最爱孩子,但对孩子情绪问题的忽视也*彻底。 他们不在意孩子的内心,只是想要一个机械执行他们想法的孩子; 他们对孩子的轻视、打压、冷漠、控制、暴力,都成了压垮孩子的“稻草” 。 正所谓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的情绪,孩子就有怎样的性格。 04 心理抚养比物质给予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与这个世界*紧密的链接。 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 要么被过高期望 , 要么被长期忽视 ,这就成了斩断这个链接的利刃,而链接一旦被斩断,孩子的成长之路将不再顺遂,各种心理问题也将接踵而至。 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认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只要满足了他们的食物需求,就间接地满足了他们爱的需求。” 他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结果长子严重抑郁,30岁自杀身亡;次女多次自杀未果,生下的孩子也有抑郁症;小儿子则四处流浪,靠他人接济维持生活。 在华生看来,维系亲子链接, 首先需要的不是情感,而是物质 ;但他却用亲身经历证明, 只有物质,没有情感,孩子并不会活得更好 。 那么,作为父母, 如何才能确保这个链接不被砍断,预防孩子陷入抑郁、焦虑的心理泥潭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要养育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 心理抚养远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 。 父母要从情感、性格、观念、能力等方面,全程参与孩子的心理抚养,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教育孩子的“ 心理资本 ”。 在她看来, 抚养和教育的前提始终是 情感在前 , 物质在后 , 父母必须和孩子先有情感连接,后续的言传身教才成为可能 。 而所谓情感连接,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情绪的看见和接纳,情感的互动和支撑 。 什么是看见? 当孩子情绪激烈时,父母能否尝试帮他说出自己的感受? 什么是接纳? 当孩子放声大哭时,父母能否等他宣泄,而不大声斥责? 在看见和接纳之后,对孩子的情绪疏导才真正有效,与孩子的互动沟通才成为可能。 作为孩子人生最初和*温的暖港湾,父母需要明白, 通过参与孩子成长,对他进行情感抚育 ,这样恰如其分的爱才是帮助孩子远离抑郁的*佳武器。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时,往往感到疑惑和迷茫, 不知道该怎么做? 对此,小思也专门为大家提供了一份儿童心理量表供各位家长带孩子进行测评。 本测评结合国际通用的DASS-21标准编制而成,围绕 抑郁 、 焦虑 和 心理压力 三方面,来测试孩子近期的情绪健康状态。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进行测评! 还可获得专业咨询师 1v1分析
Powers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