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雨布谷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 satiryuer )
“你那么喜欢悦悦,去给她当妈妈吧!” 女儿撂下一句狠话,扭头跑回了房间,躲在里面大哭起来。 我一个人陷在沙发上,脑海中不停闪回刚刚发生的一幕。 给女儿检查作业时,我发现她的字迹特别潦草,顿时气得内心翻江倒海,忍不住对她一通批评: “你写的这些字,跟狗啃的差不多! 人家悦悦怎么写得那么工整,你就不能向她学习一下吗? 看看人家悦悦的作业,你为什么这么敷衍?” 本想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女儿,谁知我的这番“敲打”, 非但没有激发她的学习热情,反而激化了她的逆反心理。 孩子丝毫没有感受到我的“良苦用心”,反而感受到了由“比较”带来的满满“恶意”。 不禁想起中国新闻网发布的一项网络调查,孩子*讨厌父母说的话中,排名第*的便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约占投票人数的一半。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也曾经提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 当父母不停地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去比较,无形中是在否定和矮化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 如此看来, 大人眼中的“尺”,往往会变成扎在孩子心上的“刀”。 01 “别人家的孩子”,是孩子最怕的人 看过一部热播剧《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其中女医生许妍珊的经历,让人既气愤又感慨。 她从小就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妈妈总是时不时提醒她:“你伯伯家的孩子多优秀,你不能比别人差。”
后来,许妍珊不负所望,的确成长为了一名医学院高材生,可是性格方面却处处显示出她的“弱势”。 为了得到医院主任青睐,她不惜采用“卑鄙手段”,偷偷把竞争对手米佧熬夜完成的论文删掉,处处使坏拉踩对方。
作为一个医生,面对急需救治的病人时,首先想到的却是逃避和恐慌,她害怕救治失败被批,丝毫没有责任感和担当。
虽然,许妍珊在父母的栽培下,拥有了光鲜的学历和体面的工作,但是骨子里却由于常年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她的内心极度自卑、怕输、抗挫力极差,甚至受到嫉妒心的驱使,道德品质上也被侵蚀。 当父母不停灌输“别人的优秀”,其实就是在衬托孩子的“差劲”。 父母越强调向某某看齐,越会增加孩子内心的无力感和挫败感,继而产生深度的自卑。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父母眼里的神,却是孩子*不愿意被提及的人。 若是父母无法跨越这个执念,孩子就会深陷痛苦之中。 还记得那个《少年说》上控诉妈妈的女孩袁璟颐吗? 她竭尽所能地争取妈妈的一声肯定和认可:“妈妈,你的女儿也很好,也很努力,你为什么就看不到呢?”
妈妈非但没有感念女儿的委屈和渴求,反而振振有词地告诫女儿要虚心,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
最终,袁璟颐落寞地擦干了眼泪,失望地放弃了与母亲的对话。 孩子迫切需要获取正面、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而成人却始终无视这份期待,拒绝给予对方需要的心灵养分。 巨大的鸿沟迫使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沟通的效果和欲望都会不断降低。 也许,妈妈始终认为这是一种鞭策,却未曾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打击,最终的结果,是把孩子推向无助的深渊,甚至凝视绝望。 02 被看见的孩子,活得有多洒脱 当有的孩子在父母比来比去的苦海中挣扎时,那些被父母看见的孩子,正在坚定、从容地在自己的生命轨道上前行。 印象很深的一个案例是那个酷爱研究昆虫的小男孩殷然。
他从小就痴迷于观察昆虫,这个奇奇怪怪的爱好没有被父母视为“异类”,反倒允许他在家中养了200多种类的昆虫。 父母从来没有用“别人的孩子”给孩子施压,逼着他放弃兴趣爱好,而是做到全然尊重和看见,让他自由发挥天性,遵循内心的声音。
这份陪伴和支持的力量,也撑起了男孩成长的自尊和自爱,能够坦然追寻自我,不受外界世俗的眼光干扰,踏实地做自己。 孩子的童年,没有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压力,只有父母用尊重和看见堆砌而成的支撑力, 他的未来人生,一定不会差。 每一个孩子都是的独立个体,他拥有自我的精神内核,他们不会成长的千篇一律,而应自尊自爱的长大。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磨掉孩子身上的棱角,盲目追赶他人的脚步,而要发掘孩子的个性,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 李玫瑾教授正是如此“因材施教”,给女儿的成长开启了一扇窗。 当她发现女儿的数学*很差时,李玫瑾没有急于去跟别的孩子比较,进而逼着女儿死学析利弊,规划出了孩子擅长的求学道路,最终孩子考取音乐专业,完成学业后成为一名自信、快乐的音乐教师。 虽然没有*显赫,但是李玫瑾看到女儿每天热情地投入工作和生活,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 其实,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让孩子战胜别人,而是让孩子找到自己。 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动力,拥有踏实、自信的底气,并逐渐修炼和强大自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教育。 03 停止比较,父母要放下“三颗心” 《性格与养育》一书中写道: “其实人与人之间没有优劣,只是不同而已。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父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客观看待。” 而要真正做到客观看待孩子,父母就要学会接纳和平视,慢慢戒除“三颗心”。 1)戒焦虑心,尊重孩子成长节奏 身边有位朋友的女儿今年学校,而当年孩子一年级时,*一直落后,连十以内加减法都算不对。直到小学高年级时,才一点一点追赶上来。 这位朋友从来不拿女儿跟别人比,而是相信女儿虽然慢一点,但是不代表就一定比别人差。 反观那些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慌乱焦虑的家长,这位朋友的笃定,就像给孩子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女儿越挫越勇,心态放松。 看过一句话: “千万不要催促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毕竟学习是个长跑,不是短道竞速。” 确实如此。 每个孩子的智力、能力都有差异,成长节奏也不尽相同,与其慌乱地追逐别人的步伐,不如让孩子专注于自己的赛道,按照自己的节奏,踏实坚定地走好每一步。 2)戒挑剔心,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很多父母有个特点,看别人家的孩子全是优点,看自己孩子全是缺点。 面对孩子时,话到嘴边就成了:“你看看别人家……” 其实,父母更应该多找找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和赞赏他们的长处,才能达成真正有效的激励。 著名教师魏书生曾经这样夸奖一名考试仅8分的学生: 夸他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非常有礼貌;夸他书写工整,学习态度好…… 他眼中搜寻到的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再不断用正强化,去放大和凸显,让孩子越来越自信,继而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激发出向上的驱动力。 而这种“夸夸功”,恰恰是很多父母欠缺的,也是一门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不善于捕捉孩子优点的父母。 我们要多发掘孩子的长处,多给孩子积极回应,才能创造一个积极有爱的环境,帮助他们寻获底气和力量,变得越来越努力。 3)戒攀比心,接纳孩子的平凡 知乎有个扎心的问题: “怎么看待父母常说的‘不要跟人家比吃穿,要比就比*’?” 高赞回答说:“比吃穿,比的是父母;而比*,比的是孩子自己。” 当父母本身无法去跟别人比较时,他们就把“比孩子”当成了一种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方式。 然而,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攀比的筹码,也不是为了给父母挣面子,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活。 他们当中,有的出类拔萃,成为耀眼的一颗星,也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而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归于平凡,成为大海中的一粒沙,也就是一个普通人。 特别赞同作家刘瑜的观点,一个西装革履、却把上班当负累的律师,并不比一个欣赏自己作品的理发师更成功。 我们都要知道,比起外在的头衔和标签,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幸福的标准,是他们内心的感受。 哪怕孩子再平凡,只要他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让自己幸福快乐的能力,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嘉奖 。 04 爱因斯坦说: “所有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树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它将永远认为自己很愚蠢。”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各自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当他们在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要做温暖的陪伴者和坚定的支持者,传递给孩子无尽的勇气,而不要用负能量和与他人比较,摧毁孩子的底气。 这是为人父母的自觉,也是最珍贵 的富养指南。 愿所有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的头号粉丝,如此,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绽放光芒。 共勉。 -END-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催眠、家排、、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TIAN TONG 欢迎点击链接 预约超有趣的体验课